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教学“新评价”【摘要】从数学学习的实质来看,数学学习主要是数学思维的活动,无法直接观察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评价数学学习,而只能借助一些间接方式了解学习程度与最近发展区。以前传统的纸质评价等滞后性手段,无法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无法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学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逐步优化课堂评价,它能让教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直观清晰了解,有利于进行信息采集和形成性评价从而在班与班之间形成相对个性化教学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键词】评价;信息技术;针对性一、“远眺思考”教学评价的现状“评价”一词,从字面上理解,是评定价值的意思,意味着对某一事物的价值给予一般的衡量。课堂教学评价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科学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不仅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够因材施教,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评价,教学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察言观色、课堂提问、课堂练习。通过察言观色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清晰、很模糊、不直观;课堂提问方式很常用,可是如果整堂课就是课堂提问的评价,就会存在不够全面的弊端,每一个问题被提问到的学生是少数,无法反馈班级整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至于课堂练习主要存在的不足是评价滞后性,无法课堂上及时反馈,当学生拿到评价结果时,评价的最大效能已经减少。对于取得相对全面且及时的评价信息,成为当务之急。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教育背景下,终生学习已经成为大浪潮,数学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课堂中的学习,进行了前和后的延伸。期待实现的教学评价能够满足这些特征:1.及时性。数学教学中存在首印效应,也就是在数学知识的新授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第一次理解的知识会印象深刻,这就对于我们评价的及时性提出了迫切要求。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给以评价,及时强化正确的理解,及时纠正错误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克服困难。反之,如果评价需要滞后一段时间,他们的思维已经从原来的任务转移到了新的任务,曾经的一些错误想法随着时间失去而遗忘,这样就丧失一个最好的纠正错误的契机。2.针对性。同样完成数学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反映出来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存在必然的差异。如果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千篇一律,这样的评价信息容易被学生忽视,起不到评价反馈的效果。因材施教,因人评价,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3.发展性。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是可以进步的,都是可受教育的。因此,在评价学生的时候,首先简单表扬相对自身进步的地方,然后对于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提出建议,每次的评价应尽量少而精,让学生明确下一步的进步空间。过分多的要求,会让学生产生进步的阻力,评价建议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多维了解”学生学习的程度(1)课前微思考,课堂大效率。现代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碎片化时间,网络的快捷发达,移动终端的发展与普及,这些都是微课诞生的肥沃土壤。课前学生的预习,可以借助微课来达到预习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两类需要借助课前微课,进行前置性思考,在课前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借助抽问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初步了解在前学后哪些部分仍然没有掌握,这能够对课堂教学的重点进行微调,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借助微课的教学内容,一类是深度思维性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足探究的时间,可以进行微课前学,课前抽样评价;另外,一类是需要借助生活经验或者需要通过感知来增加知识的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要让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是充满“自信”,这就源于能够有足够的感性材料的认知,才能自然过渡到对理性的认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过程中,教者制作了课前预习微课,里面从生活周围的一些常见物体开始,让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分别找出共同点,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让学生感受较多的感性材料,然后在自己脑海中抽象出各种图形的特征,紧着在生活中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的图形。在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