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2004年8月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ournalofTianji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NO.4Aug.2OO4维果茨基与建构主义安连义(泰山学院教育系,山东泰安271021)维果茨基是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创立了著名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看,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属同时代的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的和批判的”背景。维果茨基阅读过皮亚杰的著作并对之加以评论,在他的研究和理论建构中无疑受到了皮亚杰的影响。但维果茨基与皮亚杰不同,他坚持把自己与皮亚杰的发展观区别开来:“与皮亚杰不同,我们认为:发展并不是朝社会化进行的,而是朝社会关系之转化为心理机能进行的。因此,集体在儿童发展的全部心理学中呈现崭新的面貌”[1](’84。维果茨基更多地致力于“心理一历史一社会一文化”的发生及其解释,形成了他特有的关于心理的文化历史的、符号学的和意义论的研究取向。维果茨基学说的核心概念,即:人际交往、社会相互作用、符号和工具、文化、历史,以及高级心理机能。其学说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即“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这一心理发展理论,与西方的社会哲学思潮融会,产生了作为建构主义重要流派之一的“社会建构主义”。(一)人际交往——社会相互作用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特征就是“基本社交性”。人类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起源于社会相互作用。发展中的个体依赖于他人传授的大量经验。个体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是社会关系的内化,内化了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个性的社会结构。“维果茨基提出了理解发展的文化一历史原则:心理的发展,应当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而是在同它们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加以理解”_2J【。“美国心理学家米德(G.H.Mead)相信,人类的心智、自我意识与自我是通过社会互动发展起来的,社会建立在连续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意义与符号之上。而社会被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网’或是‘社会角色网”’[](362)。儿童的一切行为完全融合并扎根于社会关系之中。心理学就像历史一样,必须被定位于以文化和历史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观念的视野之内。心理学研究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的和历史的事件,必须采纳一种文化取向的、以意义为中心的研究方案。儿童与现实的关系来自社会关系的开始,人类的发展之初必须依靠养育者,发展中的个体依赖于他人传授的大量经验。个体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是社会关系的内化,正是这些内化了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个性的社会结构。在此意义上新生婴幼儿是最高度的社会人。维果茨基认为,“一切高级心理机能必然经历过在其发展中的外部阶段,因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起初都是社会的机能。这乃是内部行为与外部行为的全部问题的核心。⋯⋯在我们看来谈到‘外部的’过程,就是说‘社会的’过程”。“儿童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机能都是两次登台的,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起初是社会方面,后来才是心理方面;起初是人们之间的属于心际的范畴,后来才是儿童内部的属于心内的范畴。这一原理无论是对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的形成还是意志的发展都是同样适用的。我们有理由把这一原理看成是一条真正的规,庸,,[1]()O儿童的社交性是他们与周围人们社会相互作用的基础。人类的起源和本性,决定了人类不能以孤5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安连义lt果茨盖与建构主义立个体方式生存或发展:任何人都必须生活在人的社会相互关系和作用中,与他人和社会隔绝的人不是完整的人。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即与成年人的相互作用,而成年人是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媒介。在这种相互作用中,示意性手势和各种符号体系对幼儿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从发生论的观点来看,示意性手势和各种符号体系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彼此进行交流,后来则是帮助他们建构个性,并用来作为组织和控制个人行为的工具。这是维果茨基关于社会相互作用观念的一个关键,其作用是使儿童在发育中建构自己的性格。在维果茨基看来,幼儿的高级“机能”首先在集体中是作为儿童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