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第5卷第2期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0fSo~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Mar.2003V01.5No.2通泰方言的吴语底层及历史层次汪如东(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7)[关键词]通泰方言;吴语;底层;层次[摘要]通泰方言历史上属吴语区,至今还蕴藏着丰富的吴语底层。文章论述了通泰方言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明初大批苏州移民迁移江淮之间给通泰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指出了两种方言在声、韵、调方面跟北方话相区别的现象,通过对通泰方言文白异读字的分析,勾稽出吴语底层音的历史层次。[中圈分类号]H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3)02—0101—05处于江淮方言区的通泰方言跟吴方言的关系比起扬州、南京等地似乎更密切些。鲁国尧先生认为,江淮之间和江南古为一体,吴语区本北抵淮河,永嘉丧乱后,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江淮间遂由吴语变为北方方言区。南京、扬州等地作为通邑大都,战争频仍,语言变化较快;通泰地区僻处东南边缘,战争相对较少,保存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鲁先生进一步认为,通泰方言和赣、客家方言同源于南北朝后期以建康话为标准的南朝通语。对此,有人持不同看法[,有人加以补充。总之,通泰方言与吴语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从声调上来说,今该片方言南端的南通、如东点去声也分阴阳,跟吴语一样。古全浊声母变读送气清音的情况相当复杂。从词汇上看,一些吴方言的代表性词语仍活跃于通泰方言的口语中,试以苏州话和通泰方言海安点为例:衰1北京苏州海安差、不好推板推板很好蛮好蛮好我吾我壮(指人)壮(指人、也指动物)壮(指人、也指动物)羡慕眼热眼热笔者统计了鲍明炜先生主编的《江苏省志·方言志》中所列的吴方言特殊词语,有一半左右的词仍在海安话中通行,如“济手(左手),新妇(儿媳妇),汰(洗衣服),桠(硬塞),掇(端),落雨(下雨),捅(移动),登(待),浪(衣服)(晾),吼(气喘),壮(人胖),得(粘),猛(密)等等,可见通泰方言和吴语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密切。然而本文的目的却不是要描述它们在词汇方面的相似程度。通泰方言和吴方言语音系统的共时特征及前者所保留的吴语底层——有些甚至是古吴语的遗迹,以及它们所处的历史层次,这是我们更感兴趣的。当然,语音和词汇密不可分,底层的语音体现在一定的词语中。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以苏州话作为吴语的权威方言来跟通泰方言进行比较,语言材料采自叶祥苓先生的《苏州方言志》脚、《苏州方言词典》等著作,通泰方言的材料直接来源于笔者的母语海安方言,参考了鲁国尧先生的泰州话资料日及鲍明炜先生主编的《江苏省志·方言志》口的调查报告。一、苏州方言和通泰方言的关系作为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苏州话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历史上对通泰方言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通泰地区除南通、大丰等滨海临江的地区成陆较晚外,很早就有了人类的活动。1979年,海安县沙岗乡青墩村出土了1000余件石器、骨器、玉器、陶器及近2O种动植物化石,经考证,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时期,距今有5000多年。该地域古称“海阳”,春秋时属吴,《左传·哀公十二年》:“秋,卫侯会吴于郧”,郧,在今海安立发桥,其时为发繇口,杜注:“郧,广陵海陵县东南有发繇口。”吴国通过战争征服了北方的徐夷、淮夷部落,将势力扩大到淮河以北,也将当时的吴语带到了这些地区,形成了带有吴方言色彩的当地方言。其后又经过越、楚,秦的统一,一直到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提到方言区域或地点时,还将江淮之间和吴楚并举,林语堂先生的《前汉方言区域考》据扬雄的《方言》将当时方言分为十四系,其中吴扬越为一系。四世纪的永嘉之乱,大批北人南下,是真正改变江淮方言性质的原因,通泰[收稿日期]2002—01—14[作者简介]汪如东(196垂一),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方言学。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102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卷地区现在的许多县从那以后起开始设置,但江淮之间并没有很快蜕变为北方方言,江北地区,特别是沿江北岸的扬州、泰州、如皋一带仍属吴语,隋炀帝游江都时,还“好为吴语”:“帝自晓占候b相,好为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