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饮茶与环境内容摘要:“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贡茶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茶成风,使饮茶之风更为盛行。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书画融入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味。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宋代饮茶重视环境的装饰与茶趣的一致。茶肆,萌芽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茶文化深入市民阶层的一大标志。关键字词:宋代饮茶环境茶境茶肆“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由此,我们可以一窥茶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唐代以前,茶多流行于南方,而北方饮茶之兴开始于唐代的鼎盛时期-开元、天宝,尤其在陆羽《茶经》出版以后,士人饮茶之风尤盛。及至宋代,饮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饮料之一,其饮茶风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一就是贵族更重饮茶之形,渐竞夸豪奢,士人饮茶多了一些书卷气,以之显示自己的志趣和品德修养;其二是出现了新的饮茶方法,更加讲究茶事和茶艺的点茶、斗茶、分茶的出现,丰富了饮茶的种类;其三制作茶的方法也有一些不同,茶饼更加小巧美观质量上乘;其四就是茶肆的出现与发展。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代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这些诗是说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许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陆游都乐此不疲,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佳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文人雅士们对于饮茶的推崇。陆羽在初创中国古代茶文化体系时便有的一个愿望就是通过饮茶来重新塑造人们的心身,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在《茶经之源》中他也极力提倡“煮茶”就是希望通过参与这一过程,提高素质,有意使自己的行为至善至美,符合俭省节俭,自我约束的美德,使饮茶者均成为精行俭德之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以实现其以茶道辅助王治的目的。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无论在哪个朝代,即使是在现代科技发达的现代,轩榭亭台,小桥流水,幽居雅室,便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了。品茗环境,通常由园林、建筑物、摆设等几方面组成。一般说来,公共饮茶场所,因层次、格调以及饮茶者的目的不一,要求当然也不一样。凡层次较高的聚会茶宴,不但要求讲究室内摆设,而且也讲究居室、建筑富有特色。所以,我国凡属高档的茶馆、茶室、茶楼等,无一不是按此择址建设的。如北京的“老舍茶馆”,其建筑富有浓郁的清代风格,室内搭有一个戏台,墙上挂有名家书画,周围辅以四时花草,人们可以在茶馆内品饮各地名茶,尝到风味食品,观看曲艺演出。设在车船码头,大道两旁,工厂车间,田间工地的茶水供应点,喝茶的目的在于解渴消暑,因此除了要求清洁卫生之外,并无多大讲究。如北方的大碗茶,南方的凉茶等,一桶茶水,几个洁净茶碗(杯),在人们路途疲劳,口渴舌干之际,喝上几碗,既可解倦,又可止渴。因此,尽管这种饮茶方式缺少品饮情趣,但它与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合拍,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具有简便实惠的特点,所以,同样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至于家庭饮茶,环境是固有的,难以选择,但同样可以营造一个适宜的品茶环境。例如,可以选择在向阳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