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3541(2003)04-0098-04[收稿日期]2003-03-12[作者简介]张晔(1955-),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潜水鸟》女主人公失语症的由来张晔(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解读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特·劳伦斯的小说《潜水鸟》,分析印第安女孩皮格特迷茫、寻觅、无奈、幻灭、死亡的短暂一生及潜水鸟象征意义,从女主人公女性失语状态的角度,探讨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特别是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身处边缘的印第安这一弱势群体、少数族裔的边缘生存状态问题。[关键词]主流文化;土著印第安人;边缘生存[中图分类号]I7111095[文献标识码]A当代女性文学作家群星灿烂,玛格丽特·劳伦斯(MargaretLaurence1926-1987)是其中尤为绚丽夺目的一颗星。她将自己对祖国加拿大及这个民族浓浓的爱融进了自己的小说,她使自己对女性情感与理想的追求流溢在自己的作品中,她把妇女问题作为整个加拿大人寻求身份、认识自我和自我解放进程中的一部分凸现在创作的字里行间。玛格丽特·劳伦斯从7岁时就开始尝试写作,中学和大学时期也从未间断过这种尝试。她在结婚后曾随当工程师的丈夫去非洲工作和生活,其早期作品如《约旦河此岸》(ThisSideofJoroan)、《先知的驼铃》(TheProphet’sCamelBell)等,反映了她和丈夫在索马里和加纳的生活。她亲眼目睹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非洲人民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对非洲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和兴趣。《约旦河此岸》发表之后的近20年中,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写作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1969年她在《加拿大文学》上撰文说:在《石头天使》(TheStoneAngie)以前的作品中,包括对非洲文学的评论,她最关心的是人类的自由,而自从《石头天使》问世以来,她发现自己的创作重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变为人类的生存”。正因如此,《石头天使》才成为作者赢得了国际声誉的一部力作。玛格丽特·劳伦斯与其它讲英语国家的女作家不同,她并不以白人女性和白人的大文化圈作为自己的创作中心,她也不再满足于叙说女性所受的压迫与歧视,而是将笔触伸向他们内心深处。玛格丽特·劳伦斯以她自己的出生地———加拿大中西部曼尼托巴省一个名为尼帕瓦卡的小镇———为创作背景,虚拟了一个草原小镇曼纳瓦卡。她将小镇上她非常熟悉的女性人物,用她特有的浓缩洗练之笔,精雕细镂在作品之中,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和1部短篇小说集。这些著作都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写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全面地展示了妇女的观点和看法,深刻地探讨了加拿大民众的求生主题。作品中这些人物的真实感,小说鲜明的时代感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小说《潜水鸟》(TheLoons)就是以曼纳瓦卡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印安女孩皮格特(PiquetteTonnerre),通过她一生短暂的经历,同时以潜水鸟为象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身处边缘的弱势群体或少数族裔的生存问题,并努力为弱势群体探索一条非边缘化的有效策略。这亦如她曾经说过的,她的作品主要“表达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但又没有说出或表达不出来的东西”[1]一、《潜水鸟》与潜水鸟的意象《潜水鸟》这部小说,以潜水鸟为题目,使它在文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联想和典型的象征意义。作者两次通过对钻石湖边潜水鸟鸣叫的描写向读者预示印第安这一少数族裔,弱势群体的—89—2003年第4期(总第180期)北方论丛THENORTHERNFORUMNo.4,2003TotalNo.180悲剧命运。玛格丽特·劳伦斯笔下呈现出加拿大西部独特浓郁的风情: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密密丛丛地生长着高大的云杉树;秀丽的钻石湖在寒光闪烁的星空映衬下像一块黑色的玻璃,有时在月光的映照下又呈现出琥珀色。这里是潜水鸟的栖息地,这群特殊的鸟类,它们惧怕人类,所以只有在晚上它们才像幽灵般地从岸边的窝巢中腾起飞往幽暗平静的湖面,因此,只有在晚上才能听得到潜水鸟的叫声。“潜水鸟的鸣叫声悲凉凄厉,任何人都无法形容,任何人听后也难以忘怀。那种悲凉之中又带着冷嘲的声调属于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那世界与我们这个有着避暑别墅和居家灯火的美好世界相隔不下亿万年之遥。”[2](p.240)小说中的绝大部分情节发生在美丽的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