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围城钱钟书钱钟书钱钟书《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围城》表现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无主、空虚和爱情发酵,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乱世中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一、《围城》的多重意蕴一、《围城》的多重意蕴一部好的小说,一部意蕴深刻的小说,是可以不断地被解读,不断地进行剖析,见仁见智。《围城》也有这种值得被不断解读的丰富深刻的意蕴。社会反映的层面用社会学批评,即反映论的方式来看,《围城》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写,能够体现40年代中国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情景。比如抗战时期教育界的情况,城市的情况,知识分子的状态。即展现世态人情。《围城》生活描写的层面,对中国社会40年代那种落后、闭塞、混乱的揭示,自有深刻的认识作用。但是这个生活描写的层面,一般小说都有,是比较浅层的。方鸿渐方鸿渐方鸿渐是个不好也不坏的人。他善良,可也骗人,但是好像是有限度的;他老实,不切实际,聪明而没有勇气,没有什么用处,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他博闻识浅,知道的东西太多,能侃,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识;能言善道,没有自己主意,碰到什么事都优柔寡断。苏文纨说他大地方玩世不恭,小地方挺认真。赵辛楣是他的好朋友,说他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孙柔嘉说他喜欢自做聪明,但是最终弄巧成拙。总之,方鸿渐是善良而没有用处,聪明但优柔寡断。在生活面前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怯懦,碰到事拿不定主意,喜欢乱说,所以不断地失去机会。文化批判的层面文化批判的层面1.文化批判好的小说,往往都有独特的“视点”。钱钟书是以他的视点来构《围城》的文学世界,那就是文化批判,或者批判文化。钱钟书对现代中国的文化,不管是残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从外国进来的新文化,是老的还是新的,是流行的不流行的,一概批判,而且批判非常辛辣,甚至刻薄。2.知识分子批判《围城》实际上是写新的“儒林”。“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大都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先知先觉者。但是《围城》的知识分子则处在被讽刺、被批判的位置。钱钟书的批判对象大都是新式的知识分子。他写知识分子的困境、弱点,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新”,通过对人物的文化心态剖析,来看他们身上最旧的、最可怜的东西。方鸿渐上大学的时候,看到新式恋爱他很羡慕,但是老父亲一吓他,就缩回去了,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他对苏文纨的态度也这样:不喜欢苏文纨,那就明说好了,但是他非常怯懦,明明自己不愿做的事还迫于情势做下去,结果自己落到那个套里边了。小说里边写一个情节,说方鸿渐虽然并不喜欢老姑娘苏文纨,但不好驳人家的面子,就跟苏小姐约会,在花前月下,不能自持啊,就吻了苏文纨。吻的面积非常小,轻轻地一点,就像清朝场面上喝大盖碗的大碗茶,轻轻地拿嘴在茶杯的边上这样碰一下,表示意思了。最终苏文纨知道了真相,就在方鸿渐真心爱恋的唐晓芙跟前中伤方鸿渐,致使两人关系破裂。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它看做一般的三角恋爱就浅了,这里面有一种文化批判。方鸿渐爱情问题上所代表这种性格,这种处世的原则,就出于一种文化。在钱钟书的心目中,是中西文化的合璧,结晶了这样的一个方鸿渐,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另外对方鸿渐的一些描写,很显然钱钟书是批判的。比如说方鸿渐非常懒,不想做事,喜欢得过且过,自我安慰,有点像阿Q,这恰是一种文化的惰性。这也显示出钱钟书的看法,认为传统文化再加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