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一、历史文化背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二、基本特征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三、发展概况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2、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新寓言派的先驱”3、捷克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4、德国:上半叶:托马斯•曼:长河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一副标题为“一个家族的没落”兹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黑塞:《在轮下》雷马克:《西线无战事》卡内蒂:《迷惘》布莱希特: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下半叶:海因里希•伯尔:《莱尼和他们》君特•格拉斯:《铁皮鼓》耶利内克:《女钢琴教师》(200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莱尼和他们》通过一个女性莱尼及围绕着她的众多男女的生活,反映了德国20世纪30年代直至70年代希特勒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及战后的经济重建。作者另一更为重要的目的还在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存在模式的思索,对理想生命状态的追求。这一思索与追求主要是通过主人公莱尼生命存在状态的描写来表达的。5、美国:I、“战前自然主义”:一批来自中西部的作家,带着小城镇的粗野和乡村的泥土气息,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战前自然主义”。代表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嘉丽妹妹》、《珍妮姑娘》、顶峰之作《美国的悲剧》辛克莱•刘易斯:《巴比特》(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II、“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爵士时代的桂冠作家”威廉•福克纳:《声音与疯狂》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家乡》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乞利马扎罗山的雪》1936《丧钟为谁而鸣》1940《老人与海》1952小说情节:老渔民桑提亚哥出海一连84天一无所获,而后在大海上打捞出一条比他的小船还要大的马林鱼。与海浪、鲨鱼、狂风骤雨的搏斗了两天两夜,拖回了一条只剩下巨大的骨架的马林鱼。海明威创作的艺术特点电报式语言:简练、含蓄、朴素、深刻。冰山原理:“冰山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