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经常会提到“意境”一词,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意境吗?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新课导入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关于李可染课后字词意境惆怅真挚渲染身临其境胸有成竹朝朝暮暮浮光掠影jìngchóuchàngzhìxuànlínxiōngmùlüè词语辨析“胸有成竹”pk“胜券在握”“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把握。“胜券在握”指对现在做的事情非常有把握。一般是指竞赛类型的事情,是说人非常有把握,很有可能成功。例:(1)今天是期末大考,我地走进考场。(2)赛跑将达终点,他遥遥领先,已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词语辨析“浮光掠影”pk“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影子掠过一样,一晃就消失。偏重于印象不深。“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偏重于观察时间短、不细致、不深入,只用对象只限于“人”。例:(1)除了兵马俑,我只地看过华清池。(2)这个电视剧我看过,但是,印象不深。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整体感知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2)意境整体感知2.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❶要全面认识对象,身临其境,长期观察(6)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5)❷要发现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夸张渲染意境才会更鲜明(8)整体感知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❶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9)❷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10)整体感知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4)点出“意境”的概念—景与情的结合第二部分(5-8)阐述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第三部分(9-10)补充论述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内容上: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结构上:点明论点或论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❶❷合作探究内容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意境”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已经对山水画的重要性。结构上:❶点明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❷总领了全文。合作探究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2.读课文第②段:说说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合作探究3.作者在第③段列举李白的诗有什么作用?通过列举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更加充分地论证了“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举例论证——公式:通过列举……的例子,更加充分确凿地论证了……,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合作探究4.第③已举李白的诗为列,第④段又列举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是否重复?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❶两个事例侧重点不同,一水一山、一古一今❷相互补充,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合作探究5.第⑥段是如何论述意境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的?首先:提出观点“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接着:阐明“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合作探究5.第⑥段是如何论述意境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的?最后:反面假设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