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题选择的有效性——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如何选择课题轵城镇中学商国辉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提出一个新问题、一个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选择课题也是这样。许多专家认为:一线教师的选题应遵循“小”、“实”、“深”、“新”的原则,其关键的一点是问题要来自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然而,新课程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线教师所带科目、班级多,教师们整天忙于计划、记录、总结,培优辅差、理论学习、备讲辅改批等生存状态下,绝大多数教师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视野有限,资料不多,特别是适合现实而又操作具体的资料更少。要真正地沉下心来做一个高起点的重点课题,困难很多,知其不可为之,事倍而功半,对成长与教学无益。怎样从这么多繁杂的问题中选择一个适合的课题呢?我认为除了遵循专家们的理论原则以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结合实际,有价值。课题的开发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海市蜃楼,它必须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从我们的工作实际出发,从日常的问题中寻求研究的价值,找准问题的研究点,从而实现课题研究与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和相得益彰。作为都是,教育学生是我们的天职,与学生相处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动人的音符,少一个音符就少许多首动听的歌。在歌的弹奏中,有许多实际而又有价值的课题。学生听课也好,顽皮也好,优生也好,差生也好,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都有无究的趣味和丰富的内涵。都可以是教师研究的话题。我们教师整天跟学生打交道,一件事挨着一件事,忙得不可开交,这正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大资源。有些教师反映,学生不听话,违犯纪律,偷东西,损坏公物,谈情说爱,给班里添乱子,给教师丢面子,把教师气得不得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乱班,越是差生,越是让我们教师头疼的话题,研究起来对改进我们的教学生活的价值也就越大。比如说,你批评学生时,有学生跟你顶嘴吗?有,你就可以作《顶嘴学生的心理成因、类型及矫治研究》。没有,就可以作《教师批评学生,学生不顶嘴的心理成因、类型及矫治研究》。星期天学生的作业和平时的效果一样吗?不一样,就可以研究《星期一现象》,一样,就可以研究《学生周日的作业习惯》。学生排座位,可谓小事一件,但到底怎么排,才符合本班学生的特点,用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去分析,就会发现里边的学问及道理,座位有前后左右,学生有男女高低,再加上光线强弱,眼睛近视远视,学生性格的开放内向、、、、、、细细微微,班主任可以进行研究《如何排座位》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主动学习”是学生乐学的源头。主动学习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或是生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新课程倡导的精神。因此,我开展《农村小学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研究》。校长给我安排了一个差班,我进行《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类型及矫治研究》。诸如此类的例子俯首即是,唾手可得。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关键看你做不做。做,每一件事就是金子,不做,就是石头。我们的教学生活,是一座自己成长的“金库”。当我们用科研的眼光审视我们做过的许多事情。让它们焕发出被灰尘蒙住的光彩,把我们的劳累在教育学生的劳累中化作以后用起来永不劳累的成果,把我们与学生麻烦的窝囊气变成我们成长灵气、才气、福气。(二)兴趣吻合,有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教师来说同样适用。教师如果对所做的课题感兴趣并且对此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研究起来就容易多了。如《农村中学主动参与的课堂研究》,学生主动学习一直教师比较关注的话题,不管是传统的优质课也好,还是平时我的随堂课,都曾梦想着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有一些实践积累。再如,我校的第二个课题《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类型及矫治研究》,每一个教师都渴望我们的孩子能轻松愉快地学习,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说着“我能行”、“我成功了”自信地走出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