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才是良好的数学教育?坡头一小薛小霞《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的,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什么呢?自我感觉良好的数学教育首先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孩子们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鼓励孩子们创造性地进行数学思考活动,在数学这片天地中得到一些有用的收获。签于自己的认识,我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例简单谈一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之前,教材安排了让学生去测量课桌、黑板、圆形花圃等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边长,并要求计算出边长的总和是多少,通过大量的感受活动使学生对图形的周长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并具备了测量、比较的理念和动手的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2、通过观察、测量、思考和计算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教学难点】理解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多种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算法优化。【教学准备】PPT课件,课堂作业纸,配套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和框架各一组。【教学流程】一、揭题解题:1、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引导复习析题:(1)、什么是周长?(2)、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中首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让学生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那一个图形周长长一些,再要让学生探讨用测量计算的方法验证猜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导课设计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既节约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展开学习:1、设疑激趣:华华想给自己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张小卡片分别围上花边。哪张卡片需要的花边长一些?(作业纸长方形卡片长6cm,宽4cm,正方形边长5cm。)(板贴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各一张,各边长度放大5倍。)(1)、这是要比较两个图形的什么?(周长)(2)、请先选好起点,再用手比划或用笔描出两个图形的周长。(3)、观察、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一些?2、探索新知:(1)、怎样才能准确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比较)(2)、你认为两个图形分别需要测量几条边的长度?为什么?(3)、学生准确测量相关边长,标明数据后集体核对。(4)、请独立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追问:你能分别用几种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同桌进行简单交流。(5)、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学生想法预设:长方形:A、6+4+6+4=20cmB、6×2+4×2=20cmC、(6+4)×2=20cm正方形:A、5+5+5+5=20cmB、5×4=20cm答:两张卡片需要的花边一样长。(6)、小结: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理由是什么?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即无论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与宽的和的2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手势做照相状帮助学生理解,事实证明事半功倍,效果奇佳。3、拓展延伸:(1)、师板贴两个图形的花边(外框)后设疑: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分别拉成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相机指名拉动)。现在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周长又分别是多少呢?(2)、生观察思考后组织交流:(要点:四边形拉动后形状发生变化,而周长不变。)(3)、你会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吗?①、出示:张大爷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