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三说课内容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是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以及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是第四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基础。在教学上主要定位在让学生尝试去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理解有关专业术语,并用数学模型(数学公式和坐标曲线图)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学习过与数学模型相关的内容,对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的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根据根据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会比较容易得出数学公式,但转化为坐标图时可能会在横纵坐标的标注、起点等细节上出现差错,需要教师及时更正,体现主体与主导的作用;联系实际说明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分析存在的条件、“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生物学意义及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K值,列举事例讨论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重点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探究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通过了解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点突出重点的方法: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模型构建、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教学活动,通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两种曲线。难点突破办法:在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完成知识的迁移;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归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1.问题链教学法结合渐进式问题链,环环相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法2.探究导学法通过师生课堂互动,在教师有的放矢的点拨下,以问话、讨论、演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1、讨论、分析、归纳法:学生将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养成勤于分析,善于讨论交流的学习习惯。2、合作学习法:在实践中提高合作能力,学会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学法指导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程序播放视频,引出课题。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探究热情。活动一:问题链式层层启发。点拨、补充,积极评价,引导学生构建细菌增长的数学模型。分组讨论、推导得出细菌增长的数学公式并将其转化为坐标图,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及活学活用的能力。分析讨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通过实例分析、讨论、总结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及“J”型曲线产生的原因,并建立数学模型。活动二:针对自然界种群增长的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实例并思考讨论。反馈练习,小结,巩固教学目标,布置作业。课内练习巩固理解,深化认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活动三:组织学生对大草履虫增长的实验进行探讨。讨论、分析大草履虫增长的情况,总结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及“S”型曲线产生的原因,并探讨K值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K值相关知识的探讨,认识种群的波动和下降并总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总结归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明确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后反思本节知识脉络清晰,重、难点是如何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但经过教师精心设计,仍然能够顺利完成课时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必须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