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治与法治并举,文化与制度同行独山一中尧梭分校韦仁剑内容摘要:温馨的仁治离不开浓郁的文化氛围,温馨的仁治,浓郁的文化源于人的高尚素养。关键词:人治与法治文化与制度胶带与钢筋冬至那天一帮狗肉朋友酒过三巡,不知谁最先发一通牢骚,怒斥单位领导如何如何的不是,一路说得口沫横飞。不由得使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幅漫画,“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两个板车车夫分别在用铁丝、胶带捆绑一大捆钢筋条,用胶带的车夫三下两下就把钢筋条捆得牢牢实实便飞一般地跑开,而用铁丝的车夫又是绕又是缠还用钳子狠狠地加固几下才跑开。可是没跑几下那些钢筋条还是不自觉地溜出一大截眼看就散开了,最后,嘎,的一声铁丝断了,钢筋条散了一地。”朋友一番牢骚虽是酒话,但细细一想领导与职工的关系不也象钢筋条与胶带或铁丝的关系吗?铁丝固然是钢铁之躯却没能很好地将钢筋条绑好,胶带条虽是软家伙却能将钢筋条绑得服服帖帖,这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是不也有内在的辩证关系吗?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火车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它是按照人的意志运行的,导弹之所以能命中目标是因为导航的作用。火车若没有铁轨能安全运行吗?导弹若没有导航能命中目标吗?火车的安全运行离不开铁轨,导弹能命中目标离不开导航,但更离不开各个系统的通力协作。那么人事的管理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光有固若精汤的制度,滴水不漏的纪律未免就高枕无忧。固若精汤的制度滴水不漏的纪律只是“法治”硬件而已,而单位的高效运行却离不开文化的软件——“仁治”,没有和谐的“仁治”再严厉的“法治”人事管理也只是行尸走肉般的空壳。大家只会消极怠工,牢骚满腹,互相拆台,见利就上,见难就让,没有和谐只有斗争,没有谦让只有骄横。记得前年冬天有幸到深圳前海中学去学习一周,被詹校长那无声的“仁治”感动至今受益终身,总结会那天恰巧是深圳几十年来最冷的一天,会议进行到下午6点多钟,街道已是华灯异彩,细雨纷飞,大家被冷得两股颤颤,肚子饿得饥肠辘辘,会议一结束大家便疾驰而出,没想到年近花甲的詹校长早已在会议室门口等候我们山里来的“客人”,我心头一热,啊,老校长你太辛苦了,这叫我们如何是好,你在寒风中静候我们叫我们如何担当得起,上车时大家再也不好意思争着抢位了,最后还是你推我让的使詹校长“抢”到1号位。啊,无声胜有声。5年前的一天还是詹校长带队到我校进行手拉手联谊支教活动,下课了,又是詹校长第一个到楼梯拐弯处疏通楼道,那张慈祥的面庞总是笑迎孩子们,一下子学生不挤了,有序了,啊,太多的无声胜过严厉的“法治”。无声的“仁治”太多的感动,我想假若我生活工作在这样的“仁治”羽翼下,定会感到无比的幸福,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被同化为“仁治”的支持者倡导者甚至是传播者。那么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了,时刻在接受一位长者“仁治”无声的教诲。这是任何法治也无以比拟的。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是那片天还是那方土,时过境迁,江山易主,各类“善意”的禁令与告诫,成了自我保护的潜规则。成了一种推卸,不知不觉的各类牢骚,各种细话,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小团体应运而生,凡是得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又与绩效挂钩了,又与年度考核有染了。班上学生闹事住院了,你就等着当被告。未必我们的空间感受不到一丝暖意,一点和谐。难道我们生存的环境就如此冷漠,钱能解决一切吗?其实大多数家长是善良的,和善的,真是有事了家长为的只是求得一份安慰。严厉的法治未必就是万能?而温馨的仁治又离不开浓郁的文化氛围,温馨的仁治浓郁的文化源于人的高尚素养。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校园文化呢?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文化的一般特征主要有: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