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花开的声音——家访心得眉县横渠中学毛新红爱在左,情在右,用心经营,让每一朵花都绽放自己的芬芳。——题记在这个竞争激烈,信息畅通的年代,我总以为家访已经没有必要了,但凡有事,只要一通电话,一个信息就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当我真正走进他们家庭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这个极速发展,心灵空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一2011年10月8日,在这个原本应该休息的日子里,学校安排我们全体教师下村家访,拖着疲惫的身体、穿过喧嚣的街道,我来到了张力的家门口,他的奶奶热情地拉着我走进了客厅,又是倒水,又是递水果,唯恐招待不周,寒喧几句后,老人家便支开孙子,一脸凝重地告诉我,孙儿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离开了,后来,他的父亲也在外面组建了新的家庭,回家的日子愈发少了,从此,张力便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时候的他挺活泼的,可如今在家里不爱交流,情绪波动大,容易发怒,奶奶已不知该如何教育。说话间隙,老人的手一直在抹着眼角滚落的泪水,而我也呆住了,这个一向沉稳质朴,看似坚强的男孩背后竟有这样的苦楚。我拉着老人的手,忠恳地告诉她,我一定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离开的时候,张力送我走了好长一段路,路上的他沉默得令人心疼,我轻轻地问他,最想干什么?他竟毫不思索的脱口而出,最想一个人背起行囊走得远远地、远远地……我的心颤抖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堵住了这个孩子内心的窗户,阳光被遮住了。以后的日子里,长廊下,柳树旁,操场边有了他和我的身影,他是倾诉者,我是倾听者;他是质疑者,我是解惑者;他是受伤者,我是包扎者。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我确信,张力的心门正在被开启。二2012年4月20日下午,我陪同王校长、张主任去我班学生张兰的家中家访,她家正在盖房子,一听到是我们,张兰的父亲便从房顶赶了下来,邀请我们进屋坐,这是一间还未拆掉的屋子,泛黄的天花板脱落了好几处,简陋的桌柜,宽大的土炕收拾得倒也干净,面对我们,张兰的父亲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不知是先拿烟,还是先倒水。简单的介绍后,我们进入了正题,交流中,我感觉到虽然张兰的父亲是个忠厚老实,讷口少言的人,但只要谈及女儿的乖巧、懂事,他的脸上就会浮现出幸福的微笑,同时,我也了解到张兰从小就没有母亲,每周末回到家中都要做不少的家务,洗衣,做饭,整理房间等已是家常便饭。怪不得学校中的张兰是那样节俭谨行,自立自强,勤奋上进,原来她的1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她缺失什么呢?我努力地回想着,记得前段日子她为她的新同桌不愿意和她同坐而暗自伤心地哭泣。我明白了,这个女孩坚强的外表下仍然掩藏着一颗脆弱的心灵。以后,在她的面前,我还要扮演一位母亲的身份,用盈盈的笑语,谆谆的叮咛,悠悠的牵挂来填补她内心的空缺,为她指点迷津,排除旅途荆棘。走出院门,一股清香诱人心脾,抬头遥望,小巷深处的杨槐花开了,碧蓝的天空下,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开得灿烂壮丽。三袁亮,一个我连续带了两年的残疾人。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家中共有六口人。他,父亲,姐姐都患有先天性腿部萎缩症,行走极不方便,尤其是他的姐姐,随时都需要搀扶。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时好时坏,奶奶因脑溢血后遗症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年近古稀的爷爷肩上。他的爷爷非常隐忍、坚强,五年之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在我们的学校门口每天都会看到一个苍老的身影用力地推着自行车,后面坐着残疾的孙女和孙子一步步走来,一步步走去。以前,袁亮挺活泼的,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玩就玩,仿佛没有顾忌,没有忧愁。然而,不知怎的,最近很少看到他的笑容,他时而呆坐,时而叹气,学习虽然用心,但丝豪没有效果。我和他沟通了多次,也不见起色。于是,2012年5月7日下午,我们又一起走进袁亮的家中,天色暗淡时,他的爷爷才从田地里回来,见到我们,老人有些激动。紧紧地握着王校长的手不放,嘴里念叨着:谢谢,谢谢……坐定之后,我详细谈起了袁亮最近的状况,听完这些后,老人长叹道:“我老了,快要干不动了,老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