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地点:高一年级办公室备课人:唐淑琴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3、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过程和方法: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2、反复阅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7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对于她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二、作者简介:包身工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被揭露,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位作家,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人。因家境贫穷,小学毕业后做过染坊店学徒。1914年就学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后在明治工业专科学校、九洲帝国大学攻读工科。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1923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1927年被驱逐回国,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了左联的工作。抗战期间,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941年奉命赴香港创办《华商报》。后到重庆任《新华日报》总编辑。1946年在南京梅园新村参加中共代表团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顾委委员等。夏衍一生著译丰富,电影、戏剧、杂感、电影评论、报告文学的写作均有较高造诣。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着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三、时代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四、报告文学的特征及其本文创作背景:1、《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它同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的猜想》是新中国报告文学史上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2、关于报告文学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