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政”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学会使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想像法等方法学习探究有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辅助教学工具或采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地与学生一道在课堂上重现这一阶段的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力争做—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新政对促进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发展,对稳定美国资本主义秩序,避免美国直接走上法西斯化道路,以及后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其他国家的推广和发展等诸多方面,对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材包括三个目,分别介绍了罗斯福及其新政的实施、新政的主要措施、作用等内容,展示了遭受经济危机打击最为严重的美国政府,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大刀阔斧地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经济从一片萧条中复苏并进入再度繁荣的历史。[实干家罗斯福]本目主要展现了实干家罗斯福的风采: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出生于纽约海德公园小镇的一个百万富翁家庭。西奥多•罗斯福是其堂兄,其妻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罗斯福在著名的格罗顿公学毕业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四年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参加律师考试合格后辍学。1910年,当选纽约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以卓越的行政管理能力著称。战后,主张加入国际联盟。39岁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痊愈后,他拄着双拐继续参加政治活动。1928年,当选纽约州州长。当经济危机袭来时,身为纽约州州长的罗斯福在纽约州实行社会救济,并且采用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办法增加就业,为人民创造就业机会,赢得人民支持。在1932年4月一次全国用心爱心专心广播联播节目中,人们听到他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他又说,“我为你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举办新政”。1933年3月4日,发表“只有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的著名就职演说,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那时,50岁的他,宽肩膀、大个子、两腿瘫痪,华发稀疏,嘴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有着惊人的自信心和记忆力,热心改革。罗斯福上任第二天,就开始推行“新政”,果断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启用“智囊团”和他一道探索并实行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新政”试验——即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探索,在—百天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立法活动,同时利用著名的“炉边谈话”,每次都以“我的朋友们”开头,亲切、轻松、及时地把大政方针告诉人民,争取人民的支持。罗斯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