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戊戌变法1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知识建立在初中以及高一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于概念之间的特征与区别未能形成理性掌握阶段,例如民智未开与康有为等坚持改良思想的原因。2.文科班基本上以女生占多数,而且本校学生的特征,学生习惯性等待现成答案心理的被动状态。3.作为农村完中校,理化生会考的冲击,课前预习时间以及课后历史概念理解与训练时间的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2教学过程2.1.2学时重点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思想2.1.3学时难点2.1.4教学活动活动1【练习】导入(借助选修2第15课)根据教材比较康、梁、严的思想,你能发现什么相似之处吗?说明了什么?相似:都宣扬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在现实政治中都主张温和的改良主义(君主立宪)。维新派不主张废除君主制,而是在保留君权前提下给予人民一定的参政权利,其理由是“民智未开”。说明:1、他们对国情的深刻了解2、对封建统治者还抱有幻想(妥协性、软弱性)根据教材,2分钟整理严复的主要观点严复:(系统介绍西学第一人)(1)翻译西学著作《天演论》赫胥黎生物进化论《原富》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法意》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政治理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说自由——目的、价值——体民主——手段、保障——用(2)温和的现实政治主张,主张教育“开启民智”三:根据教材,概括“面对民智未开,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解决方案”B、康有为:回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将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借孔子的权威宣扬维新变法思想,相关著作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1)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民主、自由、平等精神问:儒家思想真的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不谋而合吗?问:康有为为什么要用传统文化来包装西学呢?说明了什么?(2)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为变法辩护据乱世——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君主立宪制时代太平世——民主共和时代(3)坚持渐进改革、主张君主立宪C、梁启超:(1)强调兴民权(2)重视国民素质、提出“新民”思想“新民”必须具备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四要素。新民意义: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四:民智未开是否正确,为什么?转入戊戌变法的政治、经济背景2.2第二学时2.2.1教学目标戊戌变法的过程2.2.2学时重点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2.2.3学时难点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2.2.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百日维新一;利用实物投影仪,作业检查:前面已学六个改革与戊戌变法的比较,分析每一场改革的特殊性二:回忆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2、统治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剧。3、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5、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形成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三:过程分析宣传维新思潮—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开始的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失败(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内容作用局限.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追问:光绪帝是否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什么?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增强国防力量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失败的标志: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