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章中重点的生字、词语能力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3、理解小说记叙中议论的作用。感情目标:理解文章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2、文章中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3、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教学过程】探究活动一、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并思考1、“我”回故乡见到了哪些人?2、课文突出刻画了哪个人物?3、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会复述主要故事情节)4、叙事线索是什么?5、其情节是如何安排的?划分情节结构的依据是什么?明确:1、母亲、宏儿、杨二嫂、闰土、水生;2、闰土;3、两处插叙(“我”回忆与闰土幼时的交往、杨二嫂说闰土偷埋碗碟一事)不需复述;4、“我”回故乡的活动(见闻感受)为线索;5、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情节结构的依据是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探究活动二、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章,阅读思考后解决:(一)第1~5段回故乡;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境和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二)第6~77段在故乡;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通过“我”接触的两个人物的巨大变化,反映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极度贫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隔膜。这部分按时间顺序又可分为4层:第6~8段写“我”到家的情景;第9~33段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谊;第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第53~77段着重刻画了与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形,表现闰土20年来的巨大变化。(三)第78~88段离故乡;写“我”离故乡时的心情、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探究活动三、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主题。作品主要运用对比手法,着力刻画人物的变化,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强烈愿望。1、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比手法⑴萧索的荒村与神异的画面之间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悲惨现实。⑵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之间的肖像、语言、神态的对比,反映了中国农民所遭受的惨重的灾难和日益悲惨的生活。⑶闰土和“我”之间关系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精神枷锁(等级制度、尊卑观念)对劳动人民思想的禁锢。⑷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了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正日趋破产,连城镇市民也日趋贫困。⑸20年前“我”家境的红火,与现在的卖屋迁居形成对比,反映出中产阶级经济状况的衰败。⑹杨二嫂与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农村经济破产涉及面之广,又起着衬托闰土的性格的作用⑺“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这两代友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旧生活的悲哀和对新生活的希望。2、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⑴闰土形象:闰土“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松树皮,闰土肖像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他家境的变化。20年前闰土家的生活虽不算好,但还过得去;而此时已是饥寒交迫、不能维持生计了。闰土家境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闰土见到我,同样是高兴的,但是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以及现实的处境,使他痛苦、难堪、满腹凄凉,于是“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在儿时的好友面前深感自卑自贱,于是对“我”恭敬起来,并叫“我”老爷,说明他不止被生活的重压折磨得形容枯槁,而且也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变得精神麻木。闰土的语言描写只有7句话,前6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表现闰土反应迟钝呆滞,生活中、精神上的痛苦似乎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和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闰土的神态:他一再摇头,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仿佛石像一般”,反映了他由于饱受磨难,已经变得衰老、麻木、了无生气;“默默地吸烟”反映他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⑵杨二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