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学校:四九镇中心小学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下)册课题6、有余数的除法(共8教时)课型第1教时内容“有余数的除法”书本P59-60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以及书本P64“练习十四”的第1、2题。目标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2、经历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3、借助直观,数形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学案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正确书写算式。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圆片、卡片等。教学过程(课前复习。)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2、学生汇报,教师板示。3、教师板示、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学生齐读课题。师: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那像这样的数,在数学里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1、出示6个草莓图,先引导学生读题目,然后交流获取信息。师:同学们,今天何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草莓。瞧,(贴上黑板)这里有6个草莓,每2个一盘。你能摆几盘?请同学们用你准备好的6朵花代替草莓,自己动手试一试。2、学生利用学具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回答: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师: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的草莓。其实这道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4、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1学生汇报,教师板示:6÷2=3(盘)5、引导学生小组内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师:请你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1)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师: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3)讨论交流: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4)学生汇报,得出:摆3盘,还剩1个草莓。(5)引导学生思考: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汇报,得出:只剩下1个草莓不能够再平均分。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书本里面的写法。师:如果我们也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那应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看书本是怎样表示的。(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读作: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强调学生理解单位为什么不一样)(3)学生交流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引导学生明白7、3、2、1各表示什么?教师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在除法算式里,我们把它叫做余数。(4)引导学生回答书中小精灵的问题: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部分)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让学生观察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师: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1、完成书本P60“做一做”的第1题。(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2)个别学生上台展示,小老师评价。2(3)引导学生交流: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2、完成书本P60“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填一填。(2)个别学生汇报,集体评价。(3)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三、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