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感悟,在交流中明理——《假如》评课材料《假如》一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儿童诗,主要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杨静:故事导入,入情入境。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以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但是学生讲故事,故事引入时间过长,耽误了后面的教学时间。可以老师自己讲故事。李明玉: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习题: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的时候,西西可以和我们-----当我们在草地上游戏,西西可以和我们-----当我们在野外玩耍时,西西可以和我们-----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从而用一颗爱心关注残疾人。故事可以作为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导入可一笔带过。重点在朗读。谢萍:引导想象,升华情感。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如在交流你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发挥想象,由课文想开去。学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体会小树有了太阳以后再也不觉得冷,而是感觉非常的暖活,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体会小树在阳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树内心的开心。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联想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文中的文字意境,并深入意境深层,更深刻地体验文章所蕴涵的意义和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安排学生仿写。余正菊:在故事导入时,学生过于紧张,讲故事不流畅,导致导入时间有点长,影响了后面的教学时间。黄秀娟:识字方法多样,但二年级学生可以适当放手,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字进行讲解。柳桔英:课前经典诵读的内容可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贴近的内容。如儿童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