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元封三年,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司马迁和《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答……书”《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书”《与朱元思书》(吴均)“上……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寄……书”《寄欧阳舍人书》(曾巩)等等。体裁解说•1《报任安书》出于《昭明文选》•2任安是谁?•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今属河南)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之祸,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直到任安入狱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一封著名的回信《报任安书》。•司马迁接到任安来书后,心中十分为难。1他知道武帝的心理变化,知道武帝心中怨恨悲痛,意在为子报仇。平时在武帝身侧,已有「伴君如伴虎」之感;现时的武帝,更是「天威莫测」。司马迁知道事已无可挽回,这时若有人强谏,必定又是捋虎须、婴逆鳞,自取灭亡;而以自己隐忍苟活的目的而言,他是决不愿意重遭李陵之祸的。•2这倒不是他厚李陵而薄任安。论交情,他与李陵「素非相善」,「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而他与任安则是老朋友。司马迁心里是痛苦的。八年前,他为一个「素非相善」的李少卿(陵字少卿)仗义执言,结果落得「身残处秽」的下场;现在一位故交老友任少卿来信向他求援,而他却无法拔刀相助!司马迁如何把任安有死无救的消息和自己见死不救的苦衷告诉任安,使任安知道答案并谅解自己的痛苦呢?他写了一封悲愤抑郁、荡气回肠、感人至深、流传千古的长信──〈报任少卿书〉。“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明·孙执升《评注<昭明文选>》古今评价《报任安书》•1.〈报书〉内容结构(黑字部分课文未选)•书信长约二千三百字,今分段叙述大意,以明其主旨。全文分六节:•(1)「阙然久不报」。首节是答任安之词,以「推贤进士」概括对方来书之意,并说明未能实时覆信的因由。•(2)「无短长之效」。二节愤己之被刑,说明刑余之人「无短长之效」,此时不能在朝廷上「论列是非」。•(3)「少卿所亲见」。三节讲自己遭李陵之祸受腐,「重为天下观笑」,是任安所亲见,我不是不肯救人的人。•(4)隐忍苟活者。四节讲自己所以自乞腐刑,隐忍苟活,主要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惜其不成」,即为完成《史记》而苟活。•(5)「诚已着此书」。五节讲自己发愤著书留名,一旦《史记》完成,就是自己赴死之日,万死不辞。•(6)与私恉剌谬。末节讲因此你要我「推贤进士」,实在与我的私恉(苟活著史)相违背。此事已定,多言无益,一切是非都只有死后留待后人去评定。•以上从〈报书〉的内容结构来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