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6课三峡(第二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自三峡七百里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㈠、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首先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亭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高峻的特点,同时如此的山势也为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下令,而且是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夏水襄陵”,正面落笔,既写水势之状,又写水流之因。而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第二层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以具体印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而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和条件,构成了水速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更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互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