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悬岩边的树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体会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难点:理解“象征”的写法。教法选择自主、合作、探究式,读、说、悟、品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诗歌按要求预习。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40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出示学习目标1.导入: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代诗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体诗,今天我们学习当代诗人曾卓的一首现代诗《悬崖边的树》。2.出示学习目标(见前)二、指导学生先学1.反复朗读诗歌,联系时代背景,体味诗人想表达的感情。2.借助悬岩边的树及周围景物等独特的意象来理解诗歌的特点。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一)走近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1922年出生于武汉,14岁开始写作,17岁正式发表作品,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诗人一生境遇坎坷,1955年诗人因被卷入所谓的“胡风事件”而被迫搁笔。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直到1980年诗人才获得解放,整整做了25年的囚犯。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等。(二)了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三)朗读诗歌(听范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并从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多媒体课件播放介绍作者及背景等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识记要点。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划分节奏自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法。学生朗读、倾听、笔记诗歌学习方法。学生倾听、注音、划分节奏1.给生字注音。喧哗xuānhuá倔强juéjìang2.注意句子的节奏。3.感知本诗所描绘的内容。(四)概括各节大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节:写树的莫名奇妙的遭遇和面临的险境。第二节:写树本身的孤独、寂寞与倔强的精神状态。第三节:写树的外貌及情态。四、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可叫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全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1.第一节中“奇异的风”你认为是什么样的风?联系创作背景,你想到了什么?“一棵树”象征什么?(明确:暴风、肆虐的风,或者是凛冽寒风;文革时期严酷的政治环境和动乱的社会现实;是无数遭受冤屈的革命者的象征;)2.第二节中写“森林的喧哗”和“小溪的歌唱”,有何用意?(以此来衬托和渲染树对自由、和平以及爱的渴望,它像一丝光明划破了全诗的阴霾,又像一股暖流慢慢融化了诗人心头的坚冰,给人以希望和温暖。)3.第三节中“风的形状”和“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风的形状”是外在的狂暴力量对“树”的压迫之后留下的痕迹。但“展翅飞翔”是树的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再现,是冷静的审视和对待逆境,重新出发。)4.本诗中的树象征哪些人?那棵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的悬崖边的树不仅是无辜遭难者的革命者的身影,更是诗人曾卓孤傲而火热的品格与风骨的图象。六、当堂训练。1.课文小结:在《悬崖边的树》这首自由诗中,“树”只是一个切入点,在他身上融入了诗人丰盈的生活感受,托物言志,借物起兴,给人以深广的联想与领悟。我们由树想到了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只有经受住狂风暴雨的洗礼,才能攀根生节,长成傲立苍穹的参天大树。2.当堂训练:《配套练习册》P43页1-5题。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点评。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点拨,补充明确;同时多媒体出示。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小结诗歌,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布置练习题,个别指导。默读诗歌,同桌互相讨论概括诗歌各节大意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交流思考讨论结果,补充明确要点,并做好笔记。学生小组内讨论、更正自主练习,回答明确。回顾感悟,受到思想的启迪。学生书面练习作业设置1.课后朗读诗歌。2.完成《配套练习册》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