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背景(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4)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5)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2.过程战场扩大转折反攻西欧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北非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锯战阿拉曼战役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东欧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太平洋战场日军空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瓜岛战役3.影响(1)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2)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1.美苏冷战(1)形成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等大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②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色彩,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④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其全球战略矛盾对立。(2)主要表现①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②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战争并未避免。2.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特点表面上短暂“和解”,实际上剑拔弩张事件1959年9月戴维营会谈;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结局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结束3.联合国(1)成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2)成就: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相同点(1)根源: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的。(2)影响:都导致西欧国家的衰落,都壮大了美国实力,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都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2.不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形式战前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战争很快全面爆发先经历局部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大国的绥靖纵容和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终于演变为世界战争责任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挑起战争,责任由其承担对战败国的处理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的惩罚,未追究战争中的个人责任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追究个人责任和审判战犯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能实行核威慑。4.美苏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美苏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