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官至供奉翰林。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李白25岁以前,主要在蜀中读书,受个性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任侠好施。1.读书和任侠时期李白一生分为五个时期2.仗剑远游期—到李白42岁止。离开四川开始漫游。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想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士的推荐,一鸣惊人,从布衣一跃而为宰相。漫游中,他还曾和一些著名的道士隐居,希望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来树立风气,直上青云。3.长安三年——从天宝元年到天宝三年,李白44岁。天宝元年,李白因人推荐被征召到长安,高兴的狂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供奉翰林的闲暇生活使李白感到失望,常纵酒狂饮,最后被玄宗赐金放还。近三年的长安生活,使李白参与了现实政治,感想和愤懑更多。4.再度漫游时期——到天宝十四载李白55岁,共十年。漫游中,在洛阳遇到了杜甫,在汴州遇到了高适,三人同游了许多地方。分手后,李白在山东临淄正式加入道士籍,以解脱政治失意后的苦闷。此期李白的出世思想表现得最为明显。5.身经战乱时期安史之乱次年,李白带着抗敌平乱的报国思想应邀加入永王李麟的幕府,“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但李麟不久因谋反罪被其哥唐肃宗消灭,李白因而获罪被流放夜郎。关于李白之死,有多种说法,有说随李光弼征讨史朝义时战死,有说在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中病死,有说醉游采石矶,入水捉月而死。二、李白的思想与个性1、天才横放,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高度的自信、自负,自命不凡。——“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身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其义气。”(《与韩荆州书》)2.好剑术,任侠仗义,轻财好施——他自称“十五好剑术”,且剑术高超,常使“四座皆扬眉”魏颢《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轻财好施:•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禅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3、傲视权贵,笑傲王侯•“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高力士脱靴•有人说“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他自己也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强调追求个性的独立,自由人格,独立人格。•四十岁以前上书州郡长宫,无半点媚态,充满着自信与自傲。•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与众不同,“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桃李园图(部分),仇英作,(日)知恩寺藏此图取材于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描绘四个文人于桃李芬芳的庭园中秉烛而坐、饮酒赋诗的场面。4、具有崇高理想、执着的理想信念,乐观豪迈的精神——他一生无论隐居、漫游,都在追求这种政治理想的实现。三、李白的诗歌风格——从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诗人傲岸不屈、恣意反抗、潇洒放旷、纵情欢乐的为人和愤世嫉俗、渴望建功立业、追求个人自由的性格。1、李白诗歌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充满着异常强烈的主观情感。2、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奇特,意象纷繁变幻•首先,诗人感情太奔放强烈,现实中习见的事物不足以表现他的感情,于是对现实加以奇特的想象。•其次,当平常的事物不足以表现他的澎湃的激情时,就用大胆的神奇的夸张和比喻、象征的手法。比如《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再次,当现实生活不足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