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7.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8.“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9.《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10.“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14.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15.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16.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17.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思考题一.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2二.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2)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3)中和之美。《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4)言意之辩。《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三.《尚书》“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在先秦,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朱自清《诗言志辩序》中指出,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1)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论语·阳货》)。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论3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并重。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