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只要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只要是指唐以前的诗歌,这类不太讲究韵律(也就是押韵),而近体诗则是指唐以后讲究韵律的诗歌。一、古体诗类型古体诗主要有一下几类:(一)四言体(一字称一言)。这是已知的最早形式的是个形式。如《诗经》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二)五言古体。五言是从四言体发展起来的。最早在《诗经》里已有少数五言句子。如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作家,如曹氏父子,陶潜等。在齐、梁期间出现的“永明体”,更注意到了声律和对仗。(三)七言古体。最早在汉武帝市有所谓的七言联句“柏梁体”,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后人的伪造。早期最完整的七言诗体是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之后有鲍照的《行路难》,萧衔的《河中之水》等。这些都属于乐府民歌形式的作品。(四)杂体诗,又叫长短句。所谓杂言就是一首诗的句子长短不齐,从一言到十一、二言,作者可随意交错使用。这些也是从民歌发展而来的。最早诗经里已有少量杂言句式。如《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bǔ补〕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古体诗主要有以上几种。近体诗出现后,古体诗也未消亡,在唐代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李白的《关山月》、《长干行》等都是古体诗的形式。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也是利用古体诗来写的。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的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一句话:就是没有固定的格律。近体诗与此相反,有十分严密的格律。二、近体诗的基本规则近体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七言排律和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几种形式都有一定的规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格律。近体诗的主要形式是律诗。五、七言排律是五、七言律诗的延长,五、七言绝句是五、七言律诗的一半,实际这些也就是从律诗演变出来的几种形式。他们的格律都是以律诗为准则的。讲近体诗的基本规则,主要是讲律诗的基本规则。如果对律诗的格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排律、绝句的格律略加说明也就清楚了。为了便于了解近体诗的基本规则,先举出五、七言律诗的平仄谱各一种呵例诗各一首,做为说明下列问题的参考。五言律诗平仄谱仄起式(首联不押韵)起联:仄仄(起)平平仄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平平(对)仄仄平(韵)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颔联:平平(粘)平仄仄感时花溅泪,仄平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韵)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颈联:仄仄(粘)平平仄烽火连三月,平仄平平仄平平(对)仄仄平(韵)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尾联:平平(粘)平仄仄白头搔更短,(白,入声)仄平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韵)浑欲不胜簪。平仄仄平平七言律诗平仄谱平起式(首联押韵)起联:平平(起)仄仄仄平平(韵)孤山寺北贾亭西,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韵)水面初平云脚低。仄仄平平仄仄平颔联:仄仄(粘)平平平仄仄几处早莺争暖树,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对)仄仄仄平平(韵)谁家新燕啄春泥。平平仄仄仄平平颈联:平平(粘)仄仄平平仄乱花渐欲迷人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对)平平仄仄平(韵)浅草才能没马蹄。仄仄平平仄仄平尾联:仄仄(粘)平平平仄仄最爱湖东行不足,仄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