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地方国企改革政策解读近期以上海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纷纷展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借助资本市场整合国资企业,以实现国有企业的做大做强。在分析中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各地未来国资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及可能路径,分析北京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为首钢未来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一、中央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政策导向近日,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资委正在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抓紧修改深化国企改革意见,下一步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发布。根据讲话内容,总结出未来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1、会议给出了未来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七方面内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2、讲话明确了未来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3、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第一,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股权多元化改革,逐步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第二,国有企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将降低国有股权的比例;第三,大力支持各种非公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中;第四,国有企业通过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一方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的运行机制;第五,在具体实施中,实行一企一策,分类进行研究,分类提出措施,不搞一刀切;第六,改革要统筹安排,系统推进、稳妥操作、强化公开透明和规范运作,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4、在加强企业管理机制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第一,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采用国有独资的形式;第二,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可以保持国有绝对控股;第三,涉及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可以保持国有相对控股;第四,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参股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全部退出。二、上海国企改革的历史回顾及新的部署1、上海国企改革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资改革主要经历了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中上海国资都承担了改革先锋的重要作用,因此上海的改革模式具有一定前瞻借鉴价值。图1上海历次国资改革的主要思路表1中央与上海国资改革回顾1978-1992年1993-2002年2003-2013年中央政策:理顺中央和企业的分配关系,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中央政策: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企业主管局改制成立授权经营公司,推动行业内调整。同时推进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中央政策:明确提出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明确了“两个毫不动摇”,特别是提出了“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上海举措:1989年4月,上海在市财政局内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1992年1月,进一步成立了隶属于市财政局的国有资产管理局。上海举措:1993年以来,上海建立市和区县两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通过国有资产授权,先后把工业、建设、商业、农业、交运等系统的19个企业主管局改制为40个国有资产控股集团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原主管局的政府管理权力分别移交给有关委办内设的行业办公室,社会服务责任则逐步转给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上海举措:2003年,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组建,为市政府直属的特设机构。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上海国资委组建后,积极推动国有资产战略重组,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2、上海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部署虽然经历过多轮改革,但上海国企在多方面仍存在问题:一是国资布局过宽过散;二是国资流动性不足;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四是改革动力弱化。表2上海国资改革主要目标时间政策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