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地质灾害现状(一)地质灾害分布及特点(二)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二、二00五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一)二00五年气象预测(二)预测的主要地质灾害活动区(三)危害性地质灾害点三、自然灾害性地质灾害点防治预案(一)检测方案(二)应急预案(三)职责分工附:桂林乡主要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表桂林乡二00五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一、地质灾害分布及特点据二00五年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化项摸底调查统计,本乡发生滑坡2处崩塌1处,高陡斜坡(含稳定和不稳定)4处,具体分布的村如下表:本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一些人类工程活动的地方。主要是依山建放等工程开挖边坡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崩塌、滑坡。以浅层土体滑坡、崩塌为主。灾害点所处地貌大部分为林地,地形坡度45度以上,土层覆盖厚度2—7米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因工程活动人破坏找成边坡不稳定,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各村均有分布。危害严重的主要分布在横坑村、细溪组;桂林村桂林组;余山村余山组、余山坑口组。(二)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地形坡度控制崩塌、滑坡发生临空条件,地质灾害一般发生在山林地边。地形坡度大于45度的陡坡易产生滑坡、崩塌。(2)地层岩性;斜坡上的地层岩性由残坡积主层及全(强)风化岩石组成,结构疏松、孔隙大。地表水容易入,易发生滑坡崩塌。(3)降雨:降水的涌透作用是产生滑坡的最主要的外因。其一是地表水透进土体孔隙或岩裂,其二是降雨使斜坡土体湿化,重量增大、粘聚力降低、导致崩塌滑坡的产生。灾种村滑坡崩塌高陡斜坡桂林11余山22横坑122、人为因素(1)开挖边坡:修建房子、使斜坡下部失去支撑部分,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崩塌滑坡。(2)劈山等强烈振动,使斜坡岩土体振动而松动,诱发崩塌滑坡的发生。二、二00五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1)二00五年气象预测今年据气象、水文部门分析,我市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7.7摄氏度,最高气温40.4摄氏度,最底气温-8.5摄氏度,无霜期262天,年平均降水量1786毫米,最大降水量2403.4毫米,雨量集中在4-6月,约占全年的50.55%。(2)预测的主要地质灾害活动区本乡地质灾害活动无明显地域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依山建房开挖边坡形成的陡坡也是崩塌滑坡高发区。(3)危害性地质灾害点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二OO五年全年可能造成较大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有:横坑细溪组滑坡、桂林村桂林组滑坡、余山村余山组、余山村坑口组滑坡。(其中危险性严重的灾害点详细内容及分布情况见附表附图)上述隐患点应加强防御措施、建立定时、定人的监测,及时将灾情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外,村庄坐落斜坡上,且房前屋后人工开挖高陡坡边坡地段以及公路、沿线等凡有人为破坏植被和边坡的,因坡脚普遍失去稳定,如遇暴雨袭击很容易造成崩塌、滑坡乃至泥石流,因此对上述地段也须严重关注。三、自然灾害性地质灾害点防治预案(一)检测方案根据现实条件,建议选择比较简单易行的监测方案—裂缝相对位移法。该方法是监测崩塌、滑坡体中裂缝两侧相对张开、闭合弯化的有效办法。监测点选择在裂缝两侧,特别是主裂缝两侧,监测点选两个为一组,测量起距离或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以观测裂缝张开闭合和垂直变化。监测采用钢卷尺即可,平常监测次数宜每月一次,崩塌、滑坡变形加快,监测次数相对加密。雨季应加密观测工作应连续进行,直到经防治工程治理后不再变形或危险区居民已全部搬迁,无公区财产及人生危害时可停止监测,每次观测,需认真作好野外记录,并绘制观测时间一位移曲线图,横座标为时间(T),纵座标为移量(S),及进行监测工作总结,同时应发动群众及时报告崩塌滑坡内出现的各种细数变化,如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泉水及流量异常变化、产生新裂缝等。泥石流的监测采用群众性的简易监测,应用经纬仪,皮尺结合肉眼目估,判断进行,泥石流监测形成区内松散土层堆积的分布面积、体积等变化,森林面积的增加情况,耕地面积和水地保持状况,水源监测除对雨量及其变化进行检测预报外,主要应对地区、流域和渗漏水域,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