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与写作》复习答疑第一讲唐且不辱使命一、本文属什么体裁的著作?作者是谁?《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著作,由西汉学者刘向整理和定名。二、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本文通过唐且使秦的故事,表现了弱国在外交上赢得的胜利,歌颂了唐且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不惜用生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三、本文在构思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本文在构思上的突出特点是,以秦王的面部表情变化为基本线索展开叙述。秦王面部表情的变化过程:先是“不悦”;然后“怫然怒”;最后“色挠”。四、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来扩大你的领土。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老百姓生气,也不过是脱掉帽子光着脚,用自己的头撞地而已。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脸色沮丧,直身跪在地上向唐且道歉。第二讲秋水(节选)一、本文属什么体裁?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论说文。二、庄子的文章有何特点?《庄子》中的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多采用寓言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文学性最强。三、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它对人们有何启迪?本文通过河伯观海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个人的认识和作为十分有限,不可自多。这个道理启迪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四、本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是采用寓言形式阐述哲理,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形象。五、本文在论证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在论证方法上的特点是采用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使结论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先由小到大:江一海;再由大到小:四海之在天地一毫末之在马体)六、本文开头一段文字中,河伯先后产生了哪两种不同的观点?河伯改变观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开头一段文字中,河伯先后产生了两种观点:开始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后来知道天外有天。这两个观点体现了河伯认识上的变化。河伯改变观点的根本原因是他看到了大海,长了见识。七、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这里)。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这句话,说的就是我这种人。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不能跟它谈论海的原因,是因为它受生活环境的局限。4.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千万条河流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下来而大海会枯竭;尾铝排泄海水,不知什么时候停下来而大海会满溢。5.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伯夷因辞让王位而获得名声;孔予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第三讲垓下之围一、《史记》是一部什么体裁的著作?全书内容分为哪几类?作者是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著作。全书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类,分别记叙帝王、诸侯、人物、时事、制度等。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二、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本文通过对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表现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治理天下的致命错误。三、本文描写了那三个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三个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的不同性格:(1)霸王别姬:表现项羽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奈的心情;(2)东城快战:展露项羽武功高强、勇猛无敌的英姿;(3)乌江自刎:展现项羽宁死不屈、知耻重义的情怀。四、文章最后一段如何评价项羽的历史功过?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中最后一段“太史公曰”认为,项羽的历史功绩在于起兵灭秦,建立霸业。其主要过错是背关怀楚(战略失策);放逐文帝(道义失策);以力征经营天下(治国失策)。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功,以打天下的方式来治理天下。五、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项王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2.何兴之暴也!称霸天下多么快呀!3.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王自恃征伐之功,只注意发挥一己之能,而不以古代成就功业的帝王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