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金融供给精准扶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支持精准扶贫是金融体系落实党中央决策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践行好支持精准扶贫的责任要求,金融体系全面改进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全面增强金融扶贫的针对性和精确性——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落实,让每一个需要金融服务的贫困人口都能便捷地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贫困问题及金融取向致贫的因素。贫困群体致贫原因非常复杂,通过对多个地区19个重点贫困村10061户贫困户的调查发现,在兼顾重复因素的情况下,因病致贫、因缺乏资金致贫、因缺乏土地致贫和因缺乏技术致贫的贫困人口占比较大,分别达到49.52%、40.32%、34.29%和25.87%。其他的致贫因素还包括因缺乏劳动力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和因婚致贫,分别达到14.13%、8.57%、2.54%、2.01%和0.48%。(见图1)脱贫的途径。帮助贫困群体脱贫,既需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也需要因人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对上述10061户贫困户的调查发现,需要发展产业扶持的贫困人口14313人,占比为57.19%;需要政策保障兜底的贫困人口10715人,占比为42.81%;需要教育培训脱贫的贫困人口8620人,占比为34.44%。贫困的特征。贫困问题呈现鲜明的特点,既是扶贫攻坚面临的客观环境,也对扶贫攻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上述样本的梳理发现:一是贫困程度深,贫困户占贫困村总户数的比例接近一半,贫困人口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多数贫困户的收入不足全国人均收入的40%。二是脱贫难度大,贫困地区严重缺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贫困户生产方式落后。三是贫困人口劳动力素质偏低,很多贫困人口缺少劳动能力,转移就业难度大。四是脱贫内生动力不强,部分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五是返贫概率高,贫困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发生过返贫现象,由于脱贫基础不稳容易因病、因灾、因学等返贫。金融的取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离不开金融体系的积极参与,金融体系应从优化供给着手积极对接扶贫金融需求。从致贫因素、脱贫途径和贫困特点等几个维度看,贫困的根源不在金融,金融也不是对症良药,而作为农村扶贫开发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离不开金融支持,同时支持精准扶贫也是金融体系落实精准扶贫基本方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应该看到,金融运行有其自身特点。对于金融自身而言,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既要讲资金投入又要讲风险防控,必须坚持可持续原则。对于贫困问题而言,致贫因素、脱贫途径及贫困特点都表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既无法对贫困户的需求大包大揽,也无法做到需求供给面面俱到。可行的是,针对存在资金短缺和需要产业扶持的贫困群体,从金融的供给侧切入,着力改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能带动贫困户的产业、项目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贫困户手中,解决存在有效需求的融资主体资金短缺问题。优化金融供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供给对扶贫领域的有效需求及风险特征做出充分反映;二是以合适的价格提供产品和服务并有效控制风险;三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对金融供给提供有效支撑。优化金融供给支持精准扶贫存在的局限性从需求侧看,贫困影响供给的积极性。贫困的特征伴生的金融需求特征显著提高了供需对接的难度。一是贫困户金融需求的一些特征致使金融供给风险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贫困程度深,贫困户缺乏有价值资产,存在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脱贫难度大,贫困户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返贫概率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授信行为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二是贫困户金融需求的一些特征致使金融供给成本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贫困户资金需求额度普遍较小,单位交易成本高;资产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确认和处置抵押品物权成本较高;贫困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相对较高。风险高、成本高致使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较高、盈利很低,造成金融机构有风险没收益,有能力没动力。从供给侧看,供给优化存在较大空间。一是很多金融机构缺少切实可行的金融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