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惩有术赏罚有度奖赏和惩罚是常用的教育手段,传统观念奉行"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而在教育呼唤爱心与赏识的今天,人们一般认为,奖赏符合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应该大力提倡;惩罚则被大量的体罚伤害案例抹了黑,似有违法之嫌。目前一些关于奖惩孰是孰非的争论,有不少是片面或偏激的,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奖惩本质的理性分析。一、科学认识奖惩。1、奖惩都是中性的教育。从词性上看,奖赏不是褒义词,惩罚也非贬义词,它们都是中性词奖赏能够产生激励或捧杀等不同效果,惩罚也会导致惩前毖后或矫枉过正等两样结局。可见奖赏和惩罚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实施主体能否遵循教育科学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2、奖惩都是有意义的教育。奖赏给予学生的是高兴、满足、自信、成功等快感,能鼓舞干劲,使人步如良性发展的轨道。惩罚虽然给人以难过、羞愧、后悔、内省等负面情感因素,却如一剂治病救人的对症良药。正是由于两种不同色彩的情感的鲜明对照,才促使学生逐渐明白如何珍惜奖赏、避免惩罚,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奖惩的教育意义在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实现共进"。相对来说,奖赏适宜培养一帆风顺、勇往直前的成功者,惩罚更利于造就勇于改过、敢于负责的真正的"人"!3、奖惩都是爱的教育。奖赏有表扬、肯定、奖励、赏识等含义,其出发点显然是爱。惩罚有批评、否定、处罚、劝戒等含义,同样也蕴涵了爱、尊重、宽容和期待。因为如果没有爱,谁愿意冒险使用惩罚?不如当个难得糊涂的好好先生吧;如果没有尊重,岂不成了动辄责骂的封建式家长?如果没有宽容,干脆一棒子打死算了;如果没有期待,何必煞费苦心?任其破罐子破摔吧。充满艺术性的奖赏是一种张扬的"泛爱",高明的、睿智的、适当的惩罚则是一种内敛的"偏爱"。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同等享受到如此"偏爱"。学生成年以后,对这种"偏爱"往往记忆最深,理解最透,感激最真!奖和惩都是爱的阳光雨露,爱的殊途同归。4、奖惩都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奖惩是教师拥有的可以自主行使的"专业权力"之一,如果外因迫使教师群体放弃惩罚权时,那将不仅不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教育的退步。弱化了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多数是温室里的花朵。有的教师乐用奖赏,却罕用惩罚,甚至明哲保身地弃用了后者,因为这样做既保险,又是一团和气。殊不知,面对错误不予惩罚,表面看来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实际却默许和纵容了不良行为。另外,对个体的姑息迁就,就是对集体的敷衍塞责。这样的教师显然没有忠实地履行应尽的义务,也严重地违反了职业道德和良知。奖惩是教育的一体两翼,二者不可偏废,有奖无惩或有惩无奖的教育都是残缺的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任何时候都应坚持两手抓,当奖则奖,当惩则惩,"该出手时就出手"。二、正确实施奖惩。1、奖惩的动机应是肺腑之爱。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当学生体会到奖惩之中寄寓了老师发自内心的爱,他们就会敞开心扉真正接纳奖惩,而不是设法逃避或阳奉阴违。奖赏不是礼貌性的握手和鼓掌,不是廉价的喝彩"你真棒!"缺少爱的奖赏是苍白无力的;惩罚不等于体罚或心罚,失去爱的惩罚是粗暴危险的。教育不是万能的,爱却是万能的!2、奖惩的指向应该准确科学。首先,奖惩的指向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非学生本身,即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例如把"你真聪明!"和"你真笨!"这类话,改口为"你真爱动脑筋!"和"你太粗心了!"就能准确地表达出奖惩的意图,成为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和转变思想的催化剂。其次,奖惩的指向不光是结果,还可以是过程。学生有可能把好事办坏或者坏事办好,但是其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目的动机、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才更具有本质特征。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着结果的表象,不能仅以成败论奖惩。3、奖惩的理由应该合理公正。有理有据、公平公正的奖惩,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好学生做错了要惩罚,"坏"学生做对了要奖赏,千万别搞双重标准--"好事花大姐,坏事秃丫头。"教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坏"学生,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他们,奖其当奖、罚其当罚,奖惩面前人人平等。实施重大奖惩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