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1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语文新课标中规定“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除了弄清字词的含义、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之外,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也是重要一环。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划分句子朗读节奏逐渐成为考试考查的重点。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在中考中,往往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学生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或划分朗读节奏,分值为1分。那如何确定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要学会分析句子的结构。下面几种句子结构之间要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如,“前人之述/备矣”这个句子,“前人之述”是陈述的对象,是主语;“备矣”是陈述的内容,是谓语,因此在它们之间要停顿。2.动宾之间要停顿。如,(1)“兴复/汉室”(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1)、(2)中的动词“兴复”、“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要作停顿。3.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力”修饰“平险”,在句中作状语,应与“平险”分开读。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2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山行/六七里”,“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翻译为“在山上走”,它们应连读。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1.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往往在发语词后停顿。如,(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2.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连词,如“若”“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诚宜”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停顿。如,(1)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然则/何时而乐耶?(3)故/外户而不闭。(4)是故/谋闭而不兴。(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三、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1)可/以一战。(2)今/齐地/方千里。(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例(1)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2)中的“地方”,“地”是“地方”,“方”是“方圆”。例(3)中的“于是”,“于”是介词中的“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四、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而衰,三而竭”中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3“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五、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地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六、“而”字出现在句中时,一般在“而”前停顿,若在开头则在“而”后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时,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如,杂然而前陈者。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如,夺而杀尉。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如,(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时不应该停顿。如,(1)为坛而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