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五小王老师不久前,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这确实让人担忧。中国人不爱读书最重要的原因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呢?对此,谈谈我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浅见。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我们教师要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呢?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等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老鼠和跳蚤的故事》,当讲到“一只饥寒交迫的跳蚤因吸了富商的血液,富商呼唤众奴婢家丁围剿捉拿跳蚤。跳蚤匆促之间,一下子掉进老鼠洞里了。可是老鼠对这个不速之客⋯⋯”时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的效果真可谓“润物细无声”!2、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通过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去阅读。比如:学《寓言两则》时,课堂上,我让一部分看过寓言故事的孩子讲讲课本上没有的故事,看着人家侃侃而谈,引得那些没看过这方面课外书的同学强烈的羡慕。课后,再鼓励这些孩子也去阅读寓言,形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我们还会根据课文做相关的资料收集积累,逐步提高阅读的兴趣。3、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