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学法指导(1)学习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强对诗歌内容的详细理解。(2)注意结合平时阅读、参观和观看影视作品等知识积累,知道中华儿女感人的英勇事迹,为解读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3)注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做到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品味鉴赏,在读中培养感情。(4)品析诗歌的语言,用想象丰富其内涵。学习课时:2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生字注音气魄()哺育()山巅()澎湃()劈开()狂澜()屏障()浩荡()臂膀()九曲连环()2资料链接:(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二、自主学习(一)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二)诗歌的朗诵要点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如:1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三、合作释疑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四、质疑交流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五、迁移延伸1、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2、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六、同步达标1、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2、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黄河颂》第二课时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小组朗诵展示,推荐课堂朗诵展示。三、合作释疑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⑴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2⑵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⑶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⑷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四、质疑交流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五、迁移延伸【类文品读·黄河颂】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