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童年是纯真的,童年是金色的,童年是多梦的。一张糖纸、一次争执、一句话语⋯⋯看似平常,却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学习本讲内容,感受文章的中心;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品味,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成语万花筒]1.请在下面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字,使每个成语完整无误。试一试,你准行。()劳永逸()面三刀()顾茅庐()面楚歌()光十色()亲不认()零八落()面玲珑()牛一毛()万火急()无聊赖()篇一律()马齐喑【参考答案】依次填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2.填数词组成语。()穷()白()日()里()全()美()目()行()落()丈()心()意()上()下()头()臂()死()生()斤()两()山()水()言()语【参考答案】一穷二白一日千里十全十美一目十行一落千丈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三头六臂九死一生半斤八两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快乐热身]环节重点在积累成语,建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花几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积累。讲义使用参考第1讲我们的童年(上)[读文章试身手]环节选用了三篇关于童年的文章。《餐桌上的谜底》中,作者的童年虽然尝过了酸甜苦辣,却也得到了人生启示;《会飞的蒲公英》写了一个大山里的孩子在母亲的教导下梦想成真的故事;《一千张糖纸》回忆童年往事,讲述了一个关于“诺言”“童心”的故事,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每篇文章后都有[教学思路导引]这个环节,教师参考这些内容,也可以补充其他相关问题。在授课中,建议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最后再让学生做文章后的习题,教师讲解方法,订正答案。(一)餐桌上的谜底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瞧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飘出的肉香。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①(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这时,邻居会夹上一块放在我的手心,说:“回去吧,回去叫你妈妈也买一点肉吃。”有时几个弟妹也去,搅得邻居好烦。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a妈妈没有回答我。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20元钱。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2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得2元钱了。”我②(支持、支撑、坚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妈妈说:“你歇一下再干吧。”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仍然很热,b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肉了。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3/14背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吃肉,我都喜欢,妈妈就买了5元钱的鱼和5元的肉,留下10元钱买油盐酱醋。晚上,餐桌上摆上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是的,我知道了。”不同的是,邻居家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他们有力气,而我们还小。妈妈又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那年我11岁。1.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参考答案】①挪②支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选用合适的词语表情达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结合具体的语境,考虑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做到词不离句。2.①-②段写小时候“我”很馋,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动作描写略3.划线句a“妈妈没有回答我”是因为()A.空说道理,不如让其亲身体验。B.妈妈无钱买肉,心里难受,无言以对。C.妈妈不愿买肉,不予理睬。D.妈妈认为孩子要求过分,不必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