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后濮阳市实验中学朱玉荣与学生一起无数次地学习孔乙己,但每次学习都会有新的激动。这次的课堂除理依旧学习人物描写。先从质疑开始,如预设地一样,学生感兴趣地是到底孔死了吗?就这个问题展开阅读。大约是因为什么?的确又如何理解?大约好解决因作者没有亲见,所以是大约。的确的推断依据又是什么呢?先看这个人,若你是雕塑家,要根据本文孔的出场雕,会雕几尊呢?引导学生找直接描写孔的段落阅读,学生很快找到是四处。再分别读这四处,依次设计雕像模样。让我惊叹地是,连班内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都在认真参与这个活动。学生很细心,连孔的长指甲都想到了,尤其对第四幅铜像,学生提到要雕出他恳切的目光,还有说重点在他的手,因走累了满是泥土的双手就放在两膝上合适等等,总之对于文本的阅读达到了精细化。通过这样读课文,孔的形象分析就完成了,接下来总结孔是怎样的一个人也就顺利完成了,这样的一个人结局会怎样,生存的可能太小了。但直接导致如此的原因又是什么?再此引导学生阅读侧面描写。学生齐答是丁举人打的,好再读10段,看看丁举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人,有何用意?从丁举人的身份及所作所为,学生明白了作者反封建科举的思想。那其他人对他又怎样呢?接着老板与短衣帮的形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整个社会的冷漠与麻木也读出来了。而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处在夹缝中的尴尬人,再加好喝懒做的本性,悲剧也就形成了,既然社会无其立足之地,结果也只有离开了。到此本文的人物分析及主旨理解顺理成章了。这样的一个人物作者塑造采用的是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且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再有描写人物时采用有几回,有一回等分层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而这些需要老师点拔才能注意。总之让人物丰满离不开全方位地塑造,而鲁迅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描写人物也应如此,可以综合人物多次情况于一回中展现,加丰富的细节表现,人物的多重渲染,人物也就能跃然纸上了,谢谢鲁迅教给孩子们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