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防洪减灾的应对措施一、山区洪涝灾害的特点1季节性强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4~8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8%左右,一般在夏季发生洪涝,多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生重大洪涝。2突发性强由于山区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溪河狭窄,一旦暴雨,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洪峰,造成洪涝灾害。3局部性洪涝为主根据1958年至2001年现有的气象和洪涝资料分析研究,1~3个县同时发生洪涝的占总数81.9%,4~5个县同时发生洪涝的占总数9.6%,全地区性洪涝灾害占8.5%。所以,××地区的洪涝灾害是以局部性洪涝为主。4、频发率高山区的洪涝一般产生于大暴雨,日降雨量经常超过100mm或连续3天降雨量超过200mm,就可能引起洪涝灾害。5内涝时间长、淹没深据调查,很多山区耕地面积达一万亩以上的连片弄场,淹没时间多数达半个月以上,长者达3~4个月,淹没深度达2~10米。此外,还有成千上万个小弄场属半淹没~全淹没类型。6山洪诱发山地灾害由于山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遇暴雨,不仅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成灾,而且伴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岩石崩塌等山地灾害,形成多种灾害形式交织在一起。7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恢复难度大由于山洪、内涝、滑坡、泥石流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极度毁坏,农田被毁,粮食无收,损失巨大。而山区财政困难,灾后政府只能拿出钱来安排灾民的吃、穿、住问题,水毁修复难度大。二、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山区多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湿度大,具有明显的山地小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由于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一是降水量在年际间分配很不均匀,丰水年降雨量均值达1994.5mm,枯水年降雨量均值为1102.7mm,年变幅为891.8mm,丰枯年降雨量悬殊,年际变化大。二是降雨在季节上分配不均匀,降雨量多集中在汛期,一般4~8月份降雨量平均值为1020~1350mm,占全年降雨量的75~80%,年内变化大。三是降雨量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差异大。2地质条件差、地貌复杂山区大多山高坡陡,沟壑密度大,地形地貌复杂。峰丛、峰林、谷地交错分布,漏斗、落水洞相当发育,地下管网立体交错,溶洞、地下管道易堵塞,造成排泄不畅,引起内涝,减少了地下水再储空间,使原来无压流的地下岩溶管道变为有压流或由压力小变为压力大,使地下水力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排泄能力降低,造成岩溶低洼地、谷地在洪水季节发生浸没性内涝。二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地表支离破碎,岩石裸露,植被覆盖极差,长期侵蚀,岩性软弱,重力下移,易引起岩崩、滑坡、泥石流灾害。3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山区人均耕地少,粮食产量低,人们不断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全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加剧了山洪、内涝、泥石流、滑坡灾害。一是森林被乱砍乱伐,矿山、石材开采不规范,陡坡垦植严重。二是人与水争地,挤占河道。三是河道设障增多,造成阻塞壅水,加剧灾情。4.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调蓄能力差山区的防洪工程大多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一是水土保持防治跟不上,涵养水源能力差。二是沟道防护工程体系不完善,河道下游缺少堤防保护,拦截、调蓄能力差。三是水库工程病险多,调蓄能力低。全地区202座,存在安全隐患25座,占12.4%,水库共有总库容4.04亿m3,防洪库容1.01亿m3,调节能力差,并且水库分布东部多,西部少,拦蓄能力存在不平衡。四是没有一个城区设防,防洪标准低,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5防洪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一是对灾害缺乏足够的重视。二是对山洪、内涝、泥石流防御措施不力。三是城镇、乡村规划缺乏防洪工程设施。三、防洪减灾对策山区的防洪保安工作应坚持“以防为主,全力抢险,蓄泄结合,保安全,多蓄水”的指导方针,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对策。1切实增强水患意识,牢固树立长期防灾减灾的思想治水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活动之一,经济越发展,越要防治水患。山区的水患主要体现在水多或水少,防汛抗旱关键靠防范。因此,对洪涝灾害要确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做好“常备不懈,以防万一”的准备,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