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竹青:大学生回乡支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常竹青文章来源:作者赐稿点击数:60更新时间:2009-7-21:04:11在大学生支农的队伍中,始终存在着良种不同的模式:下乡和回乡。以下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农研究协会和个人的一些实践,重点探讨回乡支农的一些情况。一、大学生社团支农史与回乡支农回顾大学生支农调研的里程,以2004年为界,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以初级的支农、支教、调研为主,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动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关注三农问题,塑造大学生。这一时期大学生社团的特点是大部分社团刚刚发起成立,社团处于初创期,由于经验的缺乏,他们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支农调研活动。支农以传递信息、宣传法律政策文件、开展一些募捐活动,调研以一些具体的专题为主,更强调发掘一些农村的问题,目的是为了供决策研究之用。从2004年开始,部分支农社团开始参与农民组织化建设,从而直接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全国数十的项目点基本上都建立了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这一时期,大学生支农调研也基本上步入成熟,先后沉淀了一大批优秀的支农队员,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在农村开展组织化思路和方法,并先后出版一系列专门的教材。相当一部分社团开始有简单的支农调研转为直接参与农村组织化——新乡村建设。在社团建设和管理上,三农社团也普遍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批比较规范和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支农的每一个阶段,都搅杂着回乡和下乡良种不同的模式,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以家乡调研为主,也会有人尝试在家乡建立信息站,在第二阶段,开始尝试在技术、经济发展、农民组织等领域促进家乡的发展。但回顾这个脉络,其实大学生回乡支农者有着一些特定的理解和认识。二、回乡者对“三农”问题的解读主张回乡者认为:“三农”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并不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数代人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得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其研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种人才从不同的方向共同努力才能起效。“三农”问题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三农”问题是指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由此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复杂尖锐的矛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三农”问题的解决实质上要千方百计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使农民的现代化,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狭义的“三农”问题包含于大“三农”问题之中,是指目前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比较严重突出的一系列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如农民工问题、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农民组织化、村干部问题、村民自治、粮食安全、农业科技推广、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土地问题、农民权益以及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等,其中有的问题是在“三农”之内的,有的问题则已延伸到“三农”之外。“三农”问题可用下图简略表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三农”问题目前集中地表现在一些局部问题上,关注和推动解决这些局部问题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总的来说,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积贫积弱的面貌,必须努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地区之间差异很大,“三农”问题解决起来困难较大,一些特定的方法、经验、技术不能盲目大面积地进行推广,因此我们需要不同地区的志同道合之人从自己的家乡入手,发展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我们的行列,共同为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共同努力。最终从根本上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基于上述的一些基本看法,我们认为“三农”问题存在内外两种解决途径的可能。就外部而言,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推动党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有利“三农”的政策、法律、法规。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此外,一些社会力量的途径也是解决的可能方式之一。但我认为,通过内部方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途径。由于一切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于人的因素,因此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由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