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北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本卷可能用到的原子量:Na-23S-3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Na2O2、Fe3O4、CuO均为碱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盐酸、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B.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C.S2-的结构示意图:D.中子数为146、质子数为92的铀(U)原子:14692U3.俗名为“臭碱”的硫化钠广泛应用于冶金染料、皮革、电镀等工业。硫化钠的一种制备方法是Na2SO4+2C=Na2S+2CO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1mol·L-1的Na2SO4溶液中含SO42-的数目为0.1NAB.1mol13C原子所含中子数为6NAC.78gNa2S中所含离子总数为2NAD.标准状况下,2.24LCO2所含氧原子数为0.2NA4.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金属性强弱:Na>Mg>AlB.碱性强弱:KOH>NaOH>LiOHC.原子半径大小:Na>S>OD.酸性强弱:HIO4>HBrO4>HClO45.下列各组物质之间的转化不是全部通过一步反应完成的是A.Na→NaOH→Na2CO3→NaClB.Al→Al2O3→Al(OH)3→AlCl3C.Mg→MgCl2→Mg(OH)2→MgSO4D.Fe→FeCl2→Fe(OH)2→Fe(OH)36.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实验结论A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色透明四氯化碳B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7.下列对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同种物质气态时熵值最大,固态时熵值最小B.体系越有序,熵值越小;越混乱,熵值越大C.与外界隔离的体系,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减小D.25℃、1.01×105Pa时,2N2O5(g)===4NO2(g)+O2(g)是熵增加的反应8.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与稀H2SO4反应B.Ba(OH)2·8H2O与NH4Cl反应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D.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9.对于可逆反应A(g)+2B(g)2C(g)ΔH>0,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10.下列平衡体系中,升温或减压都使平衡向右移动的是A.N2(g)+3H2(g)2NH3(g);ΔH<0B.N2(g)+O2(g)2NO(g);ΔH<0C.C(s)+H2O(g)CO(g)+H2(g);ΔH>0D.2SO2(g)+O2(g)2SO3(g);ΔH<011.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溶液加入等质量的锌粉,产生氢气的速率相同B.两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均为C.加入醋酸钠固体,二者的pH均增大D.恰好完全反应时,两溶液消耗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钠12.25℃时,水的电离可达到平衡:H2OH++OH-Δ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B.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C.向水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D.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13.一定温度下,下列溶液的离子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A.pH=5的H2S溶液中,c(H+)=c(HS-)=1×10-5mol·L-1B.pH=a的氨水溶液,稀释10倍后,其pH=b,则a=b+1C.pH=2的H2CO3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任意比例混合:c(Na+)+c(H+)=c(OH-)+c(HCO3-)+c(CO32-)D.pH相同的①CH3COONa②NaHCO3③NaClO三种溶液的c(Na+):①>②>③14.某温度下向含AgCl固体的AgCl饱和溶液中加少量稀盐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gCl的溶解度、Ksp均减小B.AgCl的溶解度、Ksp均不变C.AgCl的溶解度减小、Ksp不变D.AgCl的溶解度不变、Ksp减小15.实验室用标准盐酸溶液测定某NaOH溶液的浓度,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测定结果偏低的是A.酸式滴定管在装酸液前未用标准盐酸溶液润洗2~3次B.开始实验时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在滴定过程中气泡消失C.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由黄色变橙色,立即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D.盛NaOH溶液的锥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润洗2~3次二.填空题(共55分)16.(10分,每空2分)按要求填空(1)写出下列物质在水中电离方程式:NaHSO4NH3·H2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