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青岛迎宾馆)调研报告建本091班周元7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青岛迎宾馆)调研报告建本091班周元7(一)建筑概况所在地:龙山路26号(原迪特里希山总督花园)曾用途:青岛守备司令官官邸、胶澳商埠督办官邸、市长馆舍、国际俱乐部、青岛迎宾馆现用途:博物馆建造期: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筑师:路德维希·马尔克、魏尔纳·拉查洛维茨、弗里德里希·比尔博监理:卡尔·施特拉塞尔总督府建设总监施工:政府建筑公司造价:超过45万金马克业主:德国胶澳总督府现状:建筑保存,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历史沿革21905年10月,正式动工;1907年10月建成。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改为日本青岛守备司令官官邸。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接收青岛后,改为胶澳商埠督办官邸。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官邸一度改称为“市长官舍”。1934年,改为招待贵客之用的“迎宾馆”。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将迎宾馆改为国际俱乐部。日本战败后,恢复为“迎宾馆”。1996年,“迎宾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5月,不再作为“迎宾馆”使用,开始以博物馆形式接待海内外观众。(三)概况分析原德国胶澳总督官邸,于1905年10月在信号山南麓正式动工,1907年10月建成。建筑高30余米,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主体高2层,局部4层,外立面由花岗石砌筑,在用米黄色波浪纹装饰的外墙上开券式和矩形窗洞,外廊的双体石柱柱头上雕刻橡树叶纹样装饰,顶部采用半木构式装饰。折坡式屋顶,西南角建有塔楼,特别烧制的砖瓦则来自大鲍岛捷成洋行窑厂。西侧山墙和檐口上偶诺曼龙龙头装饰的山墙犹如一艘船。主入口位于西侧,楼内是一间双层大厅,大厅二楼北墙上方设有一处外挑式内廊,二楼是总督及家眷的住房,三楼为客房和仆人的住房,厨房设在底层。各房间内的原装灯具式样各不相同。建筑钢材是克虏伯钢铁公司生产的,暖房的设计一改往日石头建筑的粗大笨重风格,钢和玻璃的构筑使人联想到英国的“水晶宫”。该建筑是德国威廉时期建筑式样和青年风格派的结合作品,其装饰奢华精致,为离人德国驻胶澳总督的住宅。(四)形态特征研究1.平面布置建筑主体为四层,共有大小房间30个,其中主要房间13个,采用不对称的平面构图。3底层为半地下室,设有厨房、锅炉房、酒窖、台球室和储藏室等。由西门拾级而上,即为2层,是总督开展公务、接待活动的重要场所,正中的是双层高的中央大厅,高9m,宽敞明亮,既有通往1层的通道,又有通往3层的木质主楼梯,是整个建筑的内部交通联系枢纽,总督书房前室、总督书房、吸烟室和游艺室、小客厅、大客厅、温室花房、大餐厅等围绕大厅布置于周边,大厅的西北上方,有一面半凸多扇的彩色玻璃窗户,这里是总督提前观察来客的“观察窗”,从那里可以俯视大厅,向下可看见等候区的来客,以决定是否需要接待,既实用,又美观。3楼惯称2楼,是总督一家及其个人的私人空间,为总督卧室和办公之处,4楼有部分卧室和其他用房。在竖向上,北面设了一个贯通上下的楼梯,可达4层;在大厅的西南角设有一个通向1层的小楼梯,非常的隐蔽,在通向3层的楼梯尽端的左侧设置了一个通向4层的封闭楼梯间。从1层到4层,整个总督官邸的平面设计各功能分区做到了相对独立,又不乏紧密而有机的联系,整个建筑内部平面、空间组合灵活,交通流线的组织局部高低错落,富有立体感,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2.立面分析总督官邸的西立面是主要立面,主入口正对西广场,广场中央有一水池,水池中置石,水池周围的草地由车行道环绕成三角形。主入口上方的山花和塔楼下方的山花,一左一右,均由花岗石作为外框,左大右小,特色各异,相互呼应。2层、3层的外廊用双柱支撑,每对双柱由两根压光、两端略有收分的石柱组成,石柱有柱顶石、柱头、柱身、柱础等,柱顶石和柱础都由整块石头组成,柱顶石刻有精美的花纹。南立面露台的蘑菇石上同样锚固着金属杆件,上面焊接着滑轮,与西立面上锚固的铁链有异曲同工之妙。东南角伸出一个低矮的角楼,为一个稍矮于西南角塔楼的斜屋顶,特别之处在于南面的两个屋脊上各伸出一个三棱锥形的小窗子。东立面形体关系愈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