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临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盐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2水文: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运动、循环的状态与规律,研究这些规律并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学科体系就是水文学。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4碳通量(CARBONFLUX):是碳循环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表述生态系统通过某一生态断面的碳元素的总量。5能量转换率:单位能量或物质具有的体现能。6生物群落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是质的变化过程。7异发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8人工湿地:是一种为了达到污水处理效果,模仿自然湿地而人工设计的复杂的具有渗透性能的地层生态结构,包括基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主要组成部分。9红树林(mangrove):是分布在热带海滩上的一类(盐生)常绿木本植物群落,这类群落的主要种类是由红树科组成,故称红树林。10盐生植物:生长环境盐浓度>70mmol/L的植物并能正常完成生活史的称为盐生植物。11植物枯落物分解:通过淋溶、微生物降解、以及破解作用三个过程将植物残体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或无机物。12孔隙率:指土中的孔隙的体积与土的总体积之比。填充题:1.1997年,亚洲太平洋地区通过湿地国际组织将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2011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2.1971年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签署了《拉姆萨公约》,截至2000年6月已有121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有102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8000多万公顷。中国目前列入名录的湿地有21处,总面积为318万公顷。3.湿地功能一般可以划分为3大类,即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态功能。4.湿地生物的生态适应可以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落五个层次做出适应。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封闭循环和开放循环。6.湿地的管理可以分为:单一目标管理和系统管理7.湿地的生态恢复应遵循四大原则:地域性原则,生态学原则,可行性原则,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8.人工湿地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植物、微生物、基质。9.植物发生盐害的机理是:生理干旱、离子比例失调,抑制细胞呼吸,光合作用降低、蛋白质合成受阻、有毒物质积累。10.湿地生态功能:①维持食物链②重要的物种栖息地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11.湿地的社会功能:①观光旅游功能。②教育科研功能。12.湿地经济功能:①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②提供水资源。③提供矿物资源。④能源与水运。问答题:1根据《湿地分类》标准,可以将湿地划分成哪几类?自然: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人工湿地。2根据对湿地生态系统干预程度的不同,恢复与重建可以分为哪几种?①湿地恢复。②湿地创造③湿地改良④湿地转换。⑤湿地弥补。3我国湿地分布有哪些特点?①类型多;②面积大;③分布广;④区域差异显著生;⑤物多样性丰富。4简述湿地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①资源阶段:19世纪以前;②湖沼理论阶段:19世纪末一20世纪中叶;③全面研究阶段:20世纪中期—80年代;④系统综合阶段:80年代至今5简述湿地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①湿地中生物个体;②种群及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③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④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演替;⑤湿地的评价与管理。6简述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非生物要素:1-水;2-土壤;3-气候。生物要素:1-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一一湿地植物;2-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一一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及各种水生动物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3-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一一湿地微生物。7.水生植物生态分布的意义①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饵料;②鱼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③造纸和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