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项城袁氏据现有资料显示,项城袁氏起源于汝南,后由十三世祖持衡公迁居于项城,于是项城袁氏便尊持衡公为一世祖。持衡公从汝南郡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龙宿桥村)迁至项城年湾村(现属老城乡),为袁氏最初的居住地;至三世祖步月公携子学诗、学礼,又从年湾村迁至秦坡村(今项城市永丰乡秦坡村)。当时,秦波村一带人烟稀少,地势低洼,野草丛生。步月公父子三人在此筚路蓝缕,开启山林。至步月公病逝后,家人本打算将他的灵柩送回年湾村的祖茔安葬,但灵柩行至袁阁村(今项城市高寺镇袁阁村)时,抬灵柩的绳索突然断裂,棺材掉落地上。步月公长子学诗认为这是父亲留恋此地,此地该为风水宝地。于是便将步月公就地安葬。步月公的子孙为了祭扫方便,遂举家从秦坡村搬到袁阁村,袁阁当时还不叫袁阁,乃因学诗公等几代人辛勤劳作,逐渐家兴族望,盖起阁楼,遂有袁阁之名。步月公三子学礼之孙六世祖临公分居于袁楼,八世祖炳公迁居于湖北郧西,九世祖应名、应时则世居于项城秦波。清乾隆年间,项城袁氏家族人丁兴旺,人增地窄,生计艰难。为改善生存环境,九世祖九能、九芝公携子迁居骡马张村(骡马张营本是明初张姓移民定居之地,到乾隆盛世,村中开辟了骡马市场,生意红火,便称此村为骡马张营)。九能、九芝二人来骡马张营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扩地三顷多,盖起了砖瓦结构的三进院落,成为村中首富。兄弟两人各生两子:九能生耀先、耀南,九芝生利振、耀东,子孙渐多,骡马张营之名也被人们改称袁张营。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耀先、耀南、利振、耀东四兄弟于袁张营村分家,各授田八十亩,俗称“老四门”。清道光甲午年(公元1834年),十一世祖、耀东公次子甲三公首发科第,荣中举人,次年中进士,项城袁氏从此人文蔚起,仕途不断。因甲三公考中进士,袁家大院成为“进士门第”,后又因甲三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家大院又被当地尊称为“大帅府”。随着家族的繁衍兴盛和仕位升迁,袁张营村府宅难容,项城袁氏家族继续向外迁居,扩大居住面积。先是“光禄公”耀南愁闷郁结,于1852年9月26日病逝,其子“乡贤公”登三在家尽孝,筹划终养,弃儒就贾迁至夹河集(今项城市区水寨镇),成为水寨首富。后又有十二世祖保中公与四叔重三公为防捻军袭扰,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买下距袁张营村二十多华里的石腰庄庄田(也有称石家花园的),挖土筑寨,历时三年多,建成袁寨防御寨堡。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前后,耀东公遗孀郭氏率家族迁居袁寨,袁寨就此取代袁张营村成为项城袁氏的中心居住地了。十一世祖登三公后人除部分迁居夹河集外,其余仍居住在袁张营村。之后,还有因随官或经商或随田产地亩而迁的情况,在十一世至十三世时,先后大量外迁。从一世祖持衡公起,项城袁氏前七代为:持衡、膺举、步月、学诗、体二、方芭、理全。从第八代起,项城袁氏始定辈份派语,为:志九耀三保世克家启文绍武威卫国华令德寿考绳池嘉伐茹纲纪兆尔懂梁宽承昭列记祖呈祥仪继贤扬善延续天昌翰墨恒贵通睿智强紫砚开鼎仁慈伦常惠成蕃秀笃信裕彰尊望悦泰英胄永康十世祖耀东公子四:澍三、甲三、凤三、重三,夫人郭氏出身淮宁大家,知书达理,自从嫁到贫寒的袁家,并没有怨天尤人,当然更不会跳槽另嫁,而是亲操井臼,辛苦劳作,操持起一个人口繁多,经济拮据的大家庭。耀东公去世后,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不但要养育一群嗷嗷待哺的子女,而且还要他们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以完成亡夫的志愿。郭氏望子成龙心切,宁肯自己含辛茹苦,忍饥挨饿,白天操劳不算,晚上还要检查孩子们的学业。她后来觉得自己所学毕竟有限,于是典卖家当,请来名师家教给孩子补习功课。郭氏的苦心总算没有白费,澍三、甲三都进了县学(秀才),而且得到官方的补助,即成为廪生。凤三和重三,也都考中秀才,相继迈入士人的行列。澍三为廪生,曾以候补训导的功名,署理过陈留县训导兼摄教谕,他就是大总统世凯公的祖父。凤三也曾捐了一个禹城训导的功名。特别是甲三公荣登两榜,项城袁氏更是大放异彩。澍三公子二:保中和保庆。保中公是附贡生,曾捐同知,但是一辈子只是个优游乡里的富绅,从未做过官。他,就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