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历史纲要导引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促使儒家思想走向哲学化阶段;中印、中日之间的佛学研讨,彰显着唐朝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造就了许多书画名家更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石窟艺术和繁荣的丝绸之路盛举。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的“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868年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子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隋唐时期的艺术和科技成就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文学艺术异彩纷呈,隋唐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宗教、文学艺术所呈现的不冋阶段和时代特征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外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2-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3)统治者四次灭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知识拓展]儒学独尊(1)董仲舒新儒学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微点拨]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特别提醒]“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知识点二文学艺术1.文学辉煌灿烂,异彩纷呈(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大发展。①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②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1)书法艺术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