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跳水(25、26)教材分析:《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法学法:三疑三探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5分钟)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9跳水。)《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二、设疑自探,感知课文。(5分钟)教师归纳,梳理问题。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孩子是如何得救的?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用铅笔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边。2、多次指读自学提示,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三、解疑合探,合作交流。(20分钟)1、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2)理解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3、合作交流,整体感知课文。⑴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⑵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⑶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⑷指导书写生字。①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②学生描红临写。③评议:a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b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四、运用拓展(5分钟)1、指名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学生互相评议。3、再指读。4、齐读。五、质疑再探(5分钟)六、作业设计:1、书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多媒体课件。教法学法:三疑三探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5分钟)上节课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跳水”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谁来说一说。(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那么孩子是如何遇险,最后又如何转危为安的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