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细雨中呼喊VIP免费

在细雨中呼喊_第1页
1/5
在细雨中呼喊_第2页
2/5
在细雨中呼喊_第3页
3/5
在细雨中呼喊”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不过我用这个题目却与这部小说没有丝毫关系。不容否认的是,在当今文化语境中,我们的教育教学正穿行在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中。欧风美雨的东渐,日潮韩流的入侵,快男超女的魅惑,动漫网游的诱引网络信息的泥沙俱下,经济社会中唯金钱论的甚嚣尘上,对我们的教育形成了包围夹攻之势。它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久而久之就能销魂蚀骨。这时候,很需要有一种声音在耳边,尤其在心中呼喊一声,让他悚然而惊,怵然而觉,知道自己要做自己的主宰,而不能让天气的晴雨晦明左右了自己的心灵;知道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谋划,哪怕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也要矢志不渝地追求。那么在这样的文化苦雨中,学生的状态怎样呢?据我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两纲教育的目标诉求,往往是“知道却不懂得”,“懂得却没领会”。作为为人处世的道理,安身立命的法则,每一条大道理,绝大多数学生差不多全懂,但是他们又能够体会多少呢?清明节前夕,我们开展了一次“我看中国传统节日”征文活动,结果发现不少文章是从网络上下载拼凑而成的。这说明了什么?除了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佳,思维有惰性的原因之外,我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缺乏理解和认同。如果一提起传统节日,内心就涌动起不可遏止的民族情感和丰厚绵长挥之不去的生命记忆,他觉得有许多话要说,有很强烈的感情需要倾诉,他还会费力不讨好地去下载拼凑吗?正因为搜索枯肠无话可说,老师逼得又紧,怎么办?干脆下载呗。举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意思是,作为两纲教育,学生的认知理解状态大概处在这样的水平:你不说,我不想;你一说,我就懂;你再说,我就烦;让我说,我说不好。如此而已。学生有错吗?没错。因为,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信息的丰富带来的可能是精神世界的贫乏;通讯的发达带来的可能是心灵的孤独;价值的多元带来的可能是生命的苍白;文化的娱乐化带来的可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学生来说,有多少选择同时就可能有多少迷惑,面对的文化价值有多丰富,文化心态可能就有多疲惫。所以,当学生在某些严肃文本学习中屡屡笑场时,当学生被逼无奈从网上下载拼凑文章时,我们能一味埋怨学生不懂道理,不识时务,不肯用功吗?套用陈丹青的一句话:“而今江湖荡荡,谁是真的佳人,真的贼?”——学生容易嘛!问题何在?原因非常复杂,但毋庸讳言,我们教师恐怕也得在自己身上寻找一番。我们不妨自我追问一句:在细雨蒙蒙之中,你是迷失者还是呼喊者?在两纲教育中我们教师毫无疑问应该是呼喊者。可怕的是,我们有时候并没有担当起播洒阳光的职责,而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把自己变成了一滴雨,一丝风,一同迷失在绵绵靡靡的风雨中了。我们不妨自问一声,是否曾经为了形式的新颖而忽略了内容的刚正?是否曾经为了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思想的严肃性?是否曾经为了迎合时尚而忘记了民族的传统?是否曾经为了迎合学生的趣味而丧失了作为教育者的立场?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恰恰就是太愿意充当那一群雨燕,而不大愿意去做唤醒了史铁生那颗敏锐善感心灵的母亲。在教学中,类似兴冲冲走进教室灰溜溜走出来的无奈和尴尬,想必许多老师都曾经历过吧。曾经有一位老师开设公开课,课题是林觉民的《与妻书》,老师对文中那份在革命与家庭之间艰难抉择的杜鹃啼血般的夫妻深情有着很深的体会,她讲得时而低迴缠绵,时而高亢激昂,身体还微微颤抖着。可学生却无动于衷,以至于老师忍不住当众发问:“难道你们不感动吗?”有一个调皮的学生说道:“老师我们还没结婚呢?”全场哄堂大笑,气氛全无。这不由让我想起《庄子·至乐篇》里那个“以己养养鸟”,而不是“以鸟养养鸟”的鲁侯。在两纲教育中,我们是不是也经常犯这种“一厢情愿”的毛病,干这种“以师教教生”,而不是“以生教教生”的傻事呢?那么怎样“以生教教生”呢?“以生教教生”就是从学生的思想情感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状态出发,充分调动他的学习热情,在亲近——沉潜——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完成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在细雨中呼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