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了解农奴制改革前的准备。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一、“二一九法令”1.签署:俄历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同时签署改革的特别宣言。称为“二一九法令”。2.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此后地主再无权买卖、交换或抵押农奴。(2)农奴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可获得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土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在向地主缴纳赎金后,才可把份地和宅旁园地归为私有。(3)农奴解放后被组织在旧有的村社中。村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隶属于地方行政机构。村社实行连环保制度,以监督农民按时缴纳赎金和完成各种赋役。3.结果(1)农民普遍感到极度的失望和不满,各地不断发生农民自发的骚动和暴动。(2)被誉为“平民革命家”的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以极其鲜明的态度否定沙皇的改革法令,号召农民继续进行反对沙皇专制的斗争。[名师指津]内外交困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社会改革的重要因素,改革焦点不是地主内部的斗争,而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这为沙皇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1.内容(1)政治改革:在省和县设立地方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成立城市杜马,由纳税人选举产生,使资产阶级和民众有了一定的参政权。(2)司法改革:规定审判公开举行,建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3)教育改革:颁布初级和中级教育条例,创办近代化的新式中学;授予大学广泛的自治权。(4)财政改革:创办国家银行,由国家对财政预算和收支统一管理。(5)军事改革:改募兵制为普遍义务兵役制;改善军法。2.意义(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意义:成为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转折点,是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第一步。(3)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三、解放农奴步履维艰1.原因(1)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残酷的掠夺。(2)农民仍缺少土地,遭到沉重剥削及村社的约束。2.民粹派的斗争(1)发起“到民间去”的运动,遭镇压。(2)出现热衷于个人恐怖活动的“民意党”,1881年民意党人暗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3)沙皇专制依旧,民粹派运动彻底失败。[深度认知]判断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不能依据改革者及其主观目的,而应从其内容和积极作用方面来判断。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从上层建筑方面来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1.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的统治,主要目的是缓解社会矛盾,发展经济,增强抵御西欧国家侵略及扩张的能力。2.“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3.改革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正确认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史料一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①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关于纪念日》史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②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①指出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意义: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②指出了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一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提示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