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九年级语文组主备:王延芳初审:定审:课题愚公移山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讲读课学生姓名班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3、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愚公的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教学重点1、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教学难点1、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流程第一课时预习展示课课时要点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2、积累字词。3、反复朗读,整体把握感知文本内容。一、导入教学活动一、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师导入】中国历史上谁跑的最快?曹操,有资料为证,说曹操曹操到。中国人中谁最不怕困难,最有毅力?——愚公,有成语为证,愚公移山,比喻有毅力不怕困难,老愚公早已是我们中华民族顽强毅力的化身,是敢于挑战困难,是坚持不懈奋斗的人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愚公移山》【知识链接】作者作品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1二、自主预习活动二、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完成预习任务三、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三、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疏通,找出重点的实虚词并积累。六、课堂小结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生字积累】汝()曾()扣()娥()雍()陇()太行háng王屋二山冀jì州之南惩山北之塞sè荷hè担京城氏之霜shāng妻始龀chèn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一厝cuò朔东高万仞rèn箕畚jīběn魁父fǔ之丘雍yōng南【朗读课文】1、自读课文(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音、把握节奏、体会文章内容)3、学生小组竞赛读(相互点评)4、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疏通文章】一、译出第一段方:万仞:之:译文:二、译出第二段且:面山而居:惩:出入:迂:居室而谋:毕力:险:指:达于:可乎:杂然相许:献疑:以:曾:损:如……何:且焉置:诸:荷担者:扣:垦:箕畚:尾:孀妻:遗男:始龀:反:译文:三、译出第三段:重点词:甚矣:惠:毛:长息:固:穷匮:何苦:亡:译文:四、译出第四段: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