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文课堂上的VIP免费

语文课堂上的_第1页
1/5
语文课堂上的_第2页
2/5
语文课堂上的_第3页
3/5
语文课堂上的“道”与“技”(李震)本文转载自启良春华--上海李春华的博客在《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关于“技艺”的寓言故事,如《养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达生》篇中的“佝偻者承蜩”、《徐无鬼》篇中的“匠石运斤成风”、《天道》篇中的“轮扁斫轮”等,都描述了非凡的技工术匠那娴熟的技术操作,令人赞叹。我们看出自《庄子·天道》中关于“轮扁斫轮”的描写: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在这段话中的“有数存乎其间”的“数”就是“术”,《庄子集解》中说:李云,“数,术也。”轮扁认为“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术”(技)是不可传授的,由此可知,圣人之言也是不可流传的,流传下来的只是“古人之糟粕”。在庄子眼里,“术”(技)已完成了由“术”入“道”的跨越,这样的“术”是不可言传的。“道”与“技”的关系,庄子在《天地》篇中有这样一段话:“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道”与“技”的关系非常清楚,“道”是最上位概念,“技”是最下位概念,但“技”升华为“事”,“事”升华为“义”,“义”升华为“德”,“德”升华为“道”,这样“技”就体现出“道”性,“道”与“技”合一,故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上面说的轮扁能够“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就是在“技”中把握了“道”,做到了“道”与“技”合一,达到了“超技入道”的境界。庄子对尚未得“道”的“百家众技”是鄙视的,认为“劳形怵心”(《应帝王》),赞赏“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养生主》)的“神技”。取“道”而忘“技”,摆脱技术对人的心性自由的束缚,“惟神是守”,用心专一,就能“技入化境”。“道”就是人们说的常走的道路。《说文解字》解释“道”时说:“道,所行道也。”就是到达目的的具体途径,一点也不抽象,是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到了老子,追问天之所由生,认为“有”就是天的根本,就是“道”,把“道”当成了自然的本体,认为“道”是无形的,“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意义很抽象。管仲之道:“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孔子不讲“天道”,讲“人道”。《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学习“技艺”是为了完成“道”,“技艺”是通向“道”的工具或手段,依此达成人的修养。这和庄子的空灵超越的观点是不同的,始终和人的道德修养相联系。复旦大学博士赵洪武认为:孔门“六艺”真实地写照了技术与道的交往过程中,中国古代以道为价值中心的取向,是中国人从物质的生存向精神的存在历史地演化的进程。在先秦和汉唐典籍中,“道”常常和“技艺”相通。《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说古代学校选“有道者有德者”担任老师,郑玄注:“道,多才艺也”。《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养国子以道”,马融注:“道,六艺。”《管子》中说:“弈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斫削也。”这里的“道”“术”“巧”都是“技术”的意思。《汉书·艺文志》著录有《神农杂子技道》,这里的“技道”就是指“技艺”。李商隐有《偶成转韵七十二句》:“少年箭道惊杨叶,战功高后属文章”。日本的“剑道”“武道”“茶道”的“道”就是指“术”,都是接受了汉唐文化的结果。后来“道”的含义逐渐抽象化,又回到庄子万事万物的总规律上来。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道”与“技”起源于道家,同时为儒家所用。其内涵非常复杂和歧异。“道”是万事万物发展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技”是“道”的现实形态。道家和儒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语文课堂上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