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11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至圣孔子25/1/1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25/1/113“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25/1/114“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25/1/115“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25/1/116《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论语》全书共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25/1/117教材内容归纳第一章,孔子主张为政要以德,就可以无为而治。第二章,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对违反规范却不会有羞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对不守规则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25/1/118第三章,孔子主张对民要富而教之。在孔子看来,富是治国前提,教才是治国目标。有意思的是,孔子的这种主张似乎表明他深知今天所学的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第四章,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里是很重要的。25/1/119第五章,孔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做事要认真,要讲信用,要节约,要爱民。第六章,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认为治理国家要靠均、和、安,要修文德第七章,孔子反对学生帮季氏搜刮民财第八章,孔子学生有若建议哀公在荒年降低税收以足民第九章,通过对比,孔子认为统治者应正身25/1/1110第十章,孔子反对通过杀伐使百姓遵纪守法,主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第十一章,孔子主张统治者要庄、孝、慈,要举善、教不能,这样百姓就能敬、忠且劝第十二章,通过称赞南宫适,表明孔子主张统治者不应靠杀伐而应靠以身作则来统治25/1/1111第一课为政以德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2·1,以德为政2·3,教民(法治、礼治)13·9,富民、教民12·7,富民、正己1·5,16·1,正己11·17,举贤(去恶)12·9,富民13·6,正己12·19,正己,教民2·20,正己,教民,举贤14·5,正己(德治)25/1/111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第一章:譬如共之第二章:道之以政第三章:冉有既庶第五章;道千乘之国第六章:颛臾社稷何以伐为虎兕柙椟近于费第八章:盍彻乎第十章:偃第十二章:南宫适羿善射奡荡舟躬稼25/1/1113三、章节梳理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成语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25/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