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 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 , 然后回答问题。( 5 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 )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 1 分)( 2 )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 , 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 (4 分 ) 以德治国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 1 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1 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1 分) 2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12.19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 1 )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1 分)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2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 分) 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3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